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名場面”——諸葛亮舌戰群儒。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巧舌如簧,把孫權手下的那些投降派文官駁斥得啞口無言。這一片段也讓“江東群儒”的形象與賣主求榮的小人聯系在了一起。當然,這一片段也是作者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機智而杜撰的,但一大票的東吳文官就成了襯托諸葛亮的“犧牲品”。在真實歷史上,江東群儒可是個比演義中要復雜得多的群體。
- 功績斐然的優秀文官
要說這群儒中最有存在感的人,自然非張昭莫屬了。無論是在正史還是演義中,在赤壁之戰前夕他都是名副其實的投降派頭子。在演義中,羅貫中借魯肅之口,展現了一個只顧自己茍活,不管主公安危的老滑頭形象。應該說這個形象還是比較還原的,但也不盡然。
作為從孫策開始就幫著孫家治理天下的老臣,張昭的忠心還是肉眼可見的。孫策臨死前,張昭成了他最信任的托孤重臣之一,孫策甚至像劉備死前對諸葛亮囑咐的那樣,給了張昭在孫權不能成事時取而代之的權力。
孫權繼位之初毫無從政經驗,張昭就在旁輔佐,手把手地帶著他逐漸熟悉了朝堂的運轉。在孫權能力和威望都不足時,是張昭穩住了局勢,用自己的名譽給孫權背書。說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功臣一點也不過分。
從這點來看,張昭勸孫權投降未必就是背主求榮。他本人是一個有著根深蒂固正統觀念的封建士大夫,因此自然也很容易地著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陽謀的道。對于他而言,向曹操投降并不是什么卑躬屈膝的投降主義,而是被收編到正規軍中,是一種自身實力和地位的體現。
而事實上,張昭自身也不是什么特別貪生怕死的人。他不僅帶兵打過仗,還敢于一次次地犯顏直諫。為此他和孫權鬧過不少矛盾,最嚴重的一次甚至還被孫權堵在家里,當時孫權為了逼他就范甚至還不惜放火燒屋,但這也沒嚇著他,足以見其個人立場的堅定了。
這么看來,演義中那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總結得還是相當到位的。張昭的個人能力和對孫家的忠誠度都是經得起考驗的,但作為一個思想傳統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外交大事上還是容易犯糊涂的。
到了后來,隨著孫權年齡的增長,其從政經驗也逐漸豐富,張昭也就逐漸放了手,并沒有像司馬懿和曹爽那樣利用托孤重臣的地位專權。后面盡管孫權跟他翻過不少次臉,但始終還是相當尊敬他的。
演義中向諸葛亮發難的顧雍、步騭和陸績盡管沒有像張昭那樣大的功勞和地位,但在地方任官時都有一定的政績甚至軍功,完全沒有演義中那樣“百無一用”。初出茅廬、尚且缺乏經驗的諸葛亮要和他們辯論,恐怕是不會像演義中那么輕松的。
- 無所畏懼的堅定大儒
當然,演義中既然專門挑了這么幾個“沒用的腐儒”,自然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多少還是要有點符合歷史原型的要素在里面的。
演義中,有一名叫虞翻的吳臣盡管話沒有張昭多,攻擊性倒比張昭強得多。他非常犀利地把劉備的敗績羅列了一遍,然后狠狠地嘲弄了一番,但最終還是被諸葛亮輕易說得無言以對。
應該說,虞翻是這幫儒生中最符合歷史原型的一個了。他的功績不算很多,最出名的還是他的銅牙鐵齒。他可以稱得上是東吳第一大噴子,一見到不順眼的就要噴上兩句,無論對方是什么身份,他總有辦法讓對方難堪。
對于自己的主公孫權,他也是一點都不客氣,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或許他也有一定的才華,因為他提的意見中總有那么一兩條是對的,但他剛而犯上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會被重用。最終他被孫權扔到了遙遠的交州,在那里度過了余生。
這種嘴皮子比真本事厲害的人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會受人歡迎,被當作反派描寫也是很正常的。但羅貫中把他劃到投降派中倒是有點冤枉他,畢竟他頑固地堅持的價值觀之一,有一條就是臣子一定要對主子忠心。對于任何投降派,包括投降到東吳的于禁和糜芳,他幾乎都是遇著就罵的。他再沒用,應該也能做到“臨難一死報君王”吧。
- 百無一用的才子
當然,“舌戰群儒”之所以能成為傳世經典,并不在于它的描寫有多么貼近史實,而在于他確實把封建社會上的很大一部分儒生的典型特征給準確地表現出來了。
群儒中有一個叫薛綜的,演義中他講了一大通曹操取得天下是天心人意,卻完全忘了自己已經犯了封建社會最忌諱的“政治錯誤”,最后被諸葛亮斥責得羞愧難當。
歷史上的薛綜博古通今,才高八斗,真要他做一篇“申論”出來估計很難挑出一點刺兒。但他的一生卻是政績平平,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提的那么一兩條意見。他的文采在東吳是公認的好,但能做的也就只有一些歌功頌德的文書工作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薛綜其實是與諸葛亮辯論的七個文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因為歷史上的他正是作者最想通過“舌戰群儒”的情節想要諷刺的一類人,那就是“空談誤國”的絕大多數封建文人。這種人看似才華橫溢,實則主要是紙上談兵,很多時候放到重要崗位上就是尸位素餐。
孫權畢竟算是個善于用人的明主,表面上給了薛綜很高的地位,實際上軍政權力都沒給多少,讓他呆在他該呆的位置上。但在很多封建王朝發展到末期,體制逐漸腐朽,往往就是他這樣的人長期霸占高位,使得國家日益蕭條,最終走向滅亡之路。
- 結語
總的來說,“舌戰群儒”這一情節雖然“冤枉”不少江東名儒,但其對于封建文人這一群體的刻畫還是相當入木三分的。借用諸葛亮在駁斥程德樞的話,儒生也分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讀書人不能讀死書,成為“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小人之儒”,只有知行結合,才能真正成為眾人敬仰的“君子之儒”。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