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綠色浙江」可快速關注
2024年11月,阿塞拜疆的心臟——首都巴庫,成為了全球氣候行動的璀璨焦點。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9)在此隆重開幕。
本屆大會以“攜手共創綠色世界”(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為主題,主席團提出了“提高雄心”與“促成行動”的雙軌戰略,強調了制定更具雄心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和動員更多氣候資金的重要性。這場盛會不僅是196個國家和80位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的匯聚地,更是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舞臺。
溫州醫科大學本科生、綠色浙江觀察員葉克鑫線下出席了第一周大會并參與了全體大會、談判、國家角、邊會、展臺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下是他的觀察報道。
PART 01
氣候行動:全球聯動,共赴綠色未來
COP29的核心議題之一是氣候融資新目標的談判。在全球氣溫屢創新高的背景下,各國政府需投入數萬億美元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大會通過的提案涵蓋了減排目標、綠色能源發展、全球氣候適應計劃等關鍵領域,展現了各國代表對加快氣候行動步伐的共同承諾,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減少。
大會展館與建筑
會議上強調的“Unprecedented language for a just, equitable and orderly energy transition”不僅體現了各國對能源轉型在環境保護中作用的重視,也表達了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協調經濟發展與氣候變化目標的期待。
中國角(圖五為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
此外,大會還號召各方共同爭取“Tripling renewables doubl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ding deforestation by 2030”,即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增加三倍、能源效率翻倍,并結束森林砍伐。
在與各國與會者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性。這一全球性的挑戰需要我們共同面對。正如開幕式上兩位輪值主席交接時COP28主席蘇爾坦·賈比爾擲地有聲的的發言"We are what we do, not what we say"!本屆COP最大成果就是共建全球碳交易市場,啟動全新氣候金融實踐。在COP29,我看到了各國代表的堅定與合作精神,這讓我更加堅信科技與教育在推動氣候行動中的重要性。
邊會現場
同時,我也充分感受到會議上激烈的沖突。各種洗綠層出不窮。比如這次舉辦國阿塞拜疆遭到時代周刊猛烈抨擊,“該國就是地區石油小霸王,舉辦COP大會搞‘魚子醬外交’目的在于綠化其家族統治、阿亞戰爭和重度石油依賴經濟等負面影響。”除此之外,有人指責氣候大會形式不環保并走精英路線,“單7.6萬人飛行參會多增多少碳足跡。同時類同世界經濟論壇WEF,COP同質精英化和擁抱建制派同溫層等,將面臨這次美國大選草根MAGA大勝精英WOKE情形。”
PART 02
文化的力量:茶與書法的國際共鳴
在COP29的議程之外,文化交流活動成為了連接各國代表的橋梁。中國代表團精心安排的茶文化和書法展示,不僅讓與會者體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為緊張的談判氛圍增添了一抹輕松的色彩。在與外國朋友交流茶文化時,我看到了他們對中國茶的好奇與贊賞,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是對全球氣候行動中文化價值的認同。
在書法展示中,中國角的同志親手將來訪貴賓的姓名和祝福題寫于精致的中華紙扇上,這不僅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進一步促進了中外友誼與文化的交流。在全球氣候行動中,文化不僅是溝通的橋梁,更是凝聚共識的重要紐帶。
PART 03
從浙江到巴庫:個人與國家的雙重使命
作為一名醫學生和科普愛好者,在COP29這一國際氣候大會上,我希望不僅能以青年學子的身份展現個人風采,更能以實際行動體現青年一代對國家文化和環保事業的認同。
葉克鑫在活動現場
于開幕式和高規格會議中,我見證了世界各地領導人對氣候變化的深切關注和他們不破不立的決心。在各會場中,我感受著激情澎湃的演講者傳遞著世界各地人民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感和行動的呼聲。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全球對環境挑戰的共同關切,也彰顯了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意志。
我還與來自俄羅斯、芬蘭、英國、巴西以及阿塞拜疆等國家的朋友們相識并深入交流。作為一名醫學生,我想我肩負的不僅是個人的學術追求,更是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環境的深切關懷。我為能夠成為COP29大會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PART 04
結語:青年責任與文化自信
第29屆COP大會不僅是全球氣候行動的盛會,更是不同文化之間深刻交流與融合的機會。在參會期間,我還收到一份來自阿塞拜疆的溫暖,因房東未寫明房源號碼且拒接國外來電,本地熱心居民不僅花半個多小時不厭其煩幫忙聯系,還邀請我去他們家的餐館等候,最終在她們的幫助下我終于找到了住所。為感謝她們,我也送出了一只代表中國的大熊貓公仔,并接受她們品茶的邀請,展開介紹了中國的茶文化。你看,未來的氣候行動不僅僅是科技與政策的較量,更是各國人民文化理解與心靈共鳴的。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在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加強氣候敏感疾病監測系統建設很重要,構建氣候變化與健康評估指標也很必要。氣候適應常常被掩蓋在減緩的光環下,盡管在氣候影響越來越糟的當下,適應至關重要結合。今年 6 月于德國波恩召開的《公約》第六十屆附屬機構會議上,有關全球適應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的磋商取得了一定進展,包括進一步明確了指標的篩選標準和增加技術專家的參與,但在全球的氣候韌性構建面前仍不夠完善,國家適應計劃(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NAPs)對于各國構建氣候韌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正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人體健康的適應是全球氣候韌性的重中之重。
右二為中國氣候特使劉振民
未來,我會繼續關注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如熱浪、極端天氣事件對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以及媒介傳染病流行風險,希望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參與到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方案和指南的制定中,為構建本地化氣候變化與健康風險評估指標貢獻力量。
編后記
葉克鑫的COP29之旅,也是中國青年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積極參與的縮影。通過他的行動和思考,我們看到了青年力量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重要性和潛力,以及他們對于推動人類發展和健康所承擔的責任。正如本屆大會的主題“攜手共創綠色世界”(In Solidarity for a Green World),每個人都能為構建一個更加綠色、可持續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撰稿:葉克鑫
編輯:陳 琪
初審:姚沁田
終審:董 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