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胃腸外科護理團隊在為一名患者經左上肢置入PICC導管后,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該患者PICC導管走形與眾不同,科室醫療護理團隊即刻組織分析討論,最終明確是一位永存左上腔靜脈患者。針對該患者出現的問題,通過醫護討論、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護理團隊拔出此導管重新經右上肢置入新的PICC導管,通過影像學檢查導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可正常應用。
左圖為正常,右圖為PICC置入左上腔靜脈
永存左上腔靜脈(PLSVC)是一種較為少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異常,常常在其他心臟手術或診斷過程中意外發現。在一般人群中,發生率為0.3%-0.5%。因PLSVC置入PICC,導管相關性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較高,并且抗凝無效而導致拔管。另外導管移入體內可進入冠狀竇,增強化療藥物刺激血管壁,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甚至心絞痛等嚴重癥狀。
為更好的了解永存左上腔靜脈,保證患者安全,11月21日,胃腸外科邀請心內科醫護團隊、胃腸外科醫護團隊、醫學影像科、靜療專業組共同進行了一場多學科病例討論,胃腸外科護士長胡小微主持討論會。
胃腸外科主任李明教授指出,胃腸外科每周會組織復雜疑難腸癌患者的多學科診療,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最大化受益,而且討論過程也是彼此相互學習,汲取經驗的寶貴機會。科室希望借助護理多學科學術活動的開展,能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高效、專業的專科護理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疾病,恢復健康。
胃腸外科楊勇醫生對病例進行了介紹,并梳理了國內外文獻報道中永存左上腔靜脈患者PICC的護理。據介紹,PLSVC大部分患者表現為無癥狀及血流動力學改變,難以在一般的體檢及治療檢查中查出,因而通常在中心靜脈置管的過程中,由于導管進入左上腔靜脈而被發現,影響置管后導管末端正常位置的判斷及正常使用。
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唐群中從心臟解剖和造影的角度詳細講解了永存左上腔靜脈的臨床意義,指出置管后導管異位于PLSVC常發生在左上肢置管時,通過增強CT確診PICC末端進入PLSVC后,置管者不應急于將導管拔出,應進一步確定PLSVC的走向及管腔大小再決定PICC的去留。
影像科副主任醫師王娟通過患者CT胸部增強和血管三維重建,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患者的心臟血管走形和影像學表現。
結合病例和專業講解,靜療專業組成員與專家們對PLSVC置入PICC后相關風險、處理、預防等問題進行探討,對PICC尖端心腔內電圖定位以及PICC磁導航定位等新技術進行了交流。
我院設立靜脈治療專科護理門診,負責院內外患者 PICC 導管置入、各類靜脈導管維護、會診等工作,目前年置管量接近千例,管路維護數千人次,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保障。護理部副主任白文輝在總結中指出,護理人員在護理治療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探究思考問題,應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是提升護理質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關鍵所在。通過本次組織醫療護理多學科的查房討論,讓大家對PLSVC的專業知識有了更深入了解,也讓靜療專業組在管理及技能操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更好地用專業知識與技能為患者的安全與健康保駕護航。
文: 胃腸外科/黨委辦公室
編輯:黨委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