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消息,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11月13日舉行第九十四屆大會(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鄧小華女士(殘雪),以表揚其對文學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鄧小華,筆名殘雪,為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文學評論家。她自1985年起發表過九部長篇小說、300篇中短篇小說、七卷文學評論集及五本散文集,共800多萬字,曾獲海內外多項重要文學獎項。鄧女士致力通過創作把中西文化結合為一體,表現出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和面貌,為國際文壇帶來了獨特的魅力。港中大向鄧女士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她在文壇的重要地位和卓越成就。
以下為贊辭。
那城邊上有一條黃泥街,我記得非常真切。但是他們都說沒有這么一條街。
我去找,穿過黃色的塵埃,穿過被塵埃蒙著的人影,我去找黃泥街。
我逢人就問:「這是不是黃泥街?」所有的人都向我瞪著死魚的眼珠,沒人回答我的問題。
我的影子在火熱的柏油路上茫然地移動,太陽把我的眼眶內曬得焦干,眼珠像玻璃珠似的在眼眶里滯住了。我的眼珠大概也成了死魚的眼珠,我還在費力地辨認著。
跟著上述的「我」,踏上「我」在柏油路的足跡,可以看到「我」在柏油路上的影子,但怎樣從「我」的所見,進入「我」的世界,了解「我」的所思?又怎樣通過「我」,解讀敘述「我」的人?解開「我」的謎?從而解開由此引起心靈的謎?敘述上述「我」的人,就是鄧小華女士。
鄧小華女士,原名鄧則梅,「殘雪」是她走上文學之路后的筆名。祖籍湖南耒陽,生于湖南長沙,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從事小說創作、文學評論。鄧女士筆名取名為「殘雪」,有兩層對立的含義,一個是「高山頂上晶瑩的白雪」,另一個則是「被污染和踐踏的臟雪」,她希望作品能將這兩者統一起來,正好反映了她對于生命體驗不懈追求、對精神世界無窮探索、對美好的向往,營造作品氣質的獨特性。
鄧女士在《新湖南報》(即今天的《湖南日報》)報社大院出生,年幼時在報社的宿舍和幼稚園度過,后來在長沙文化圈常被稱為「報社子弟」。綠樹蔥蘢、一天到晚散發著油墨香的院子,給她留下了人生最初的記憶。自小熱愛閱讀,除童話故事、中西古典文學作品外,也跟著父親閱讀大部頭的哲學典籍,學會了哲學的思考方式。盡管早年生活困苦,她仍堅持白天工作,晚上自學英語。曾當上英語代課老師,翻譯英文文學原著,閱讀大量西方經典文學名著,包括卡夫卡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并深受影響。至于中國作品,她特別愛讀《紅樓夢》、魯迅《野草》等,努力通過創作把中西文化結合為一體,縱深挖掘,橫向拓展,感受文化的魅力。
短篇小說《污水里的肥皂泡》在1985年刊行在雜志《新創作》,這是鄧女士首篇正式發表的作品。事實上,短篇小說《黃泥街》才是處女作,1983年開始創作,用了一年的時間,在1984年脫稿,當時已在長沙的作家圈子里傳開了。《黃泥街》的發表,頗費周折。當時許多作家都伸出過援手,最終在著名作家丁玲女士的大力支持下,《黃泥街》得以在文學刊物《中國》發表,1986年橫空出世,引起文壇高度關注和重視。本贊辭開頭引用的那段文字,就是來自《黃泥街》。
八十年代中期,鄧女士在全國大小刊物已發表了十多篇小說。從那時開始,寫作成了她的第一職業,兒時夢想也由此開始實現。自創作《黃泥街》以來,至今出版九部長篇小說、逾百篇短篇小說、數十篇中篇小說、散文、評論等。早期作品如《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云》、《天堂里的對話》等,開創文學藝術的新風氣,另辟蹊徑,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作為我國先鋒小說的開端,引領新文學思潮。
鄧女士重視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用文學進行思想實驗和哲學思考,探索心靈。無論在創作姿態還是手法技巧,都形成極具個人風格的「新實驗寫作」。通過文學,她尋求創作題材和藝術方法的突破,用中國經驗建構中國故事,塑造未來的新型人格的。正如她所說,「藝術是最為符合人性與人道的,藝術也是最具普遍意義的,人類對于美的夢想,其本質就是愛」;「正因為充滿了博愛,人才能在藝術的境界里超脫、升華」。她就是希望通過文學創作,「喚起人對生命、對理想的向往」。
鄧女士的小說,甫一發表就被海外讀者所關注,有些長篇小說甚至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影響很大。她的作品獲不少海外知名出版社所翻譯出版,如美國的西北大學出版社、耶魯大學出版社、霍特出版社、新方向出版社、公開信出版社、法國的伽利瑪出版社、德國的魯爾大學出版社、意大利的理論出版社、日本的河出書房新社、平凡社、加拿大的菲茨亨利與懷特賽德出版社等,也獲海外期刊雜志所翻譯刊載,如日本的《文藝春秋》、《季刊中國現代小說》等。日本還成立了殘雪研究會,創辦了《殘雪研究》雜志。
鄧女士的作品,在國際文壇有很大的影響力,從她在國際所獲得的肯定,就可見一斑,如2015年獲頒美國的最佳翻譯圖書獎,為我國作家獲這個獎項第一人;同年入圍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還有入圍美國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2019年再獲美國的最佳翻譯圖書獎提名;2019年和2021年兩度入圍英國的布克國際獎;2021年獲美國「大他者」文學終身成就獎;2022年獲頒馬來西亞的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同年獲德國豪斯國際翻譯文學獎提名;2024年獲美國文學獎,這是首位獲得這個終生成就殊榮的我國作家。
主席閣下,鄧小華女士筆下的文字,充滿了光明的照射。正因為心中有光明,她的作品,起了改變心靈之效,呼喚讀者一同加入心靈的探索,鼓舞讀者對愛、對生命、對理想的向往,讓讀者感受到光輝的照射。經過數十年艱苦奮斗,她表現出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和面貌,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為國際文壇帶來了獨特的魅力。為表揚鄧女士在文壇的重要地位,本人謹恭請主席閣下頒授榮譽文學博士銜予鄧小華女士。
(此贊辭由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鄧思穎教授撰寫)
殘雪 | 《激情世界》| 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蒙城,想象和現實會奇異地轉換。隱身于城市的幾個青年人是閱讀愛好者,其中的小桑,當她沉浸在文學之中,虛構的世界就神秘地顯現了:夜晚的街巷忽然彌漫著遙遠大海的氣息;幽暗的咖啡館里花豹潛行出沒……書將一些事物召喚出來,導師現身、故人重逢、愛情生長,而生活正是想象中的模樣。現在,一本新書以前所未有的復雜深邃喚醒靈魂歷險的激情。充滿暗示的生活,精神在現實里不斷映射,如此種種都化作了迷人之境,在他們未知的前路徐徐展開。
殘雪 | 《西雙版納的女神》|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由13個精巧自由的故事組成,無論是隨著礦產枯竭而逐漸寂寞的北方“雪城”、擁有龐大防空洞體系的“灰城”,還是因一次小誤會而痛失貓咪的賣菜老人、在地下三層開小超市的女人、第一次接觸死亡的小女孩……每個人掩藏在日常生活底下最深刻的孤獨,他們的精神寄托與向往,情感的滋生與毀滅,生命意義的隱匿與顯現,都被殘雪收錄其中,以象征、隱喻和無所不在的通感打破了真實與虛構、現實與精神的界限,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小說風景。
殘雪|《少年鼓手》| 人民文學出版社
《少年鼓手》是作家殘雪的小說集,收入14個短篇作品。將司空見慣的生活細節,進行夸張與變形,營造出一個超越存在的精神世界。
殘雪的寫作具有自由的創造性,她以一種勇往直前的姿態來掙脫那些束縛傳統文學的力量。其極具個性的寫作、對文學的烏托邦式理解,令人耳目一新。
初審:王昌改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