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進入到大清和英法互換《天津條約》的階段,6月20日,新任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FrederickBruce)和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Alphonse)奉命進京換約,來到天津大沽口外與先到一步的英法聯軍匯合。
清政府為防備英法聯軍重新奪取大沽炮臺,要求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陸,由清政府派兵保護,進京換約。但遭拒絕,英法聯軍狂妄叫囂:“定行接仗,不走北塘”。第二次大沽口大戰一觸即發。
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英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12艘軍艦,準備強行闖入大沽口。聯軍艦隊黎明即行動拆除防御設施,下午15時發起攻擊。然而,清軍并未坐以待斃,他們早已在僧格林沁的精心部署下,做好了充分的戰斗準備。
戰斗打響后,清軍迅速反擊,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偽裝的優勢,給予英法聯軍重創。多艘英法軍艦受損,賀布亦受傷。晚17時,負傷的賀布下令強行登陸,但海軍陸戰隊陷入淤泥,成為清軍炮火下的活靶,傷亡慘重。
經過一晝夜激戰,聯軍慘敗,13艘艦艇中六艘喪失戰斗力,四艘被擊沉,英軍死傷426人、法軍14人,最終英法聯軍撤退至杭州灣。
清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勝利,除了僧格林沁戰前一系列的部署,與他制定的“兵不厭詐”的策略有著極大的關系。僧格林沁深知若比拼武器設備的硬實力,清軍絕非英法聯軍的對手。因此,他選擇了讓清軍岸防部隊全部隱蔽并進行偽裝。
這種布置不僅讓英法聯軍的腦海中依舊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時炮臺的布置和實力,難以摸清清軍的實力,更讓他們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在英法聯軍看來,清軍似乎并沒有做出什么有效的防御準備,這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輕敵之心。
僧格林沁的智謀確實高明。曾參加過此次激戰的英軍士兵費舍的《在中國服役三年的記錄》中描述道:“所有炮臺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幟。”由此成功地迷惑了對手,為清軍贏得了寶貴的戰斗機會。
當英法聯軍再次按照舊策略備戰時,清軍卻早已嚴陣以待。炮聲一響,清軍立即展現出驚人的戰斗力,將英法聯軍打得措手不及。
在6月20日,一個決定性的時刻終于悄然降臨。那天,僧格林沁敏銳地觀察到有兩艘英法聯軍軍艦正緩緩駛向大沽炮口。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他果斷地做出了決定,并迅速命令清軍采取行動。清軍利用英法聯軍所熟知的炮位,出其不意地發射了一記震驚海天的炮火,導致那兩艘英法聯軍軍艦在驚恐中倉皇逃竄。
事實上,自4月起,僧格林沁便背負著咸豐皇帝密令的重壓,這道口諭授權他可以在適當時機偷襲英法聯軍。英法聯軍的按兵不動,讓僧格林沁面臨著來自朝中務實派的巨大壓力,他急需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忠誠與決斷。
在6月20日,一個決定性的時刻終于悄然降臨。那天,僧格林沁敏銳地察覺到英法聯軍軍艦正緩緩駛向大沽炮口。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機,他果斷地做出了決定,并迅速命令清軍采取行動。清軍利用英法聯軍所熟知的炮位,出其不意地發射了一記震驚海天的炮火。
這驚天一炮,猶如雷鳴般轟鳴,不僅瞬間打破了海面的寧靜,更標志著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正式爆發。此時,距離1858年5月20日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已經過去了13個月。
關于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信息,來源于WJ百科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條目。這一炮,不僅彰顯了僧格林沁的智慧與勇氣,更是他對咸豐皇帝忠誠效命的有力證明。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道理:在歷史的洪流中,真相往往比人們想象的要更加復雜而精彩。
那么,面對僧格林沁的這一英勇忠誠的舉動,咸豐皇帝又會作何表態,形勢將怎樣發展,請看下文揭曉。本文是《帝王的決策壓力》系列文章第十篇,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