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數字化格局及其產供鏈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韓國對于本國中小企業在推升經濟、穩定就業和塑造新增長點等方面的作用給予更高期待,并在進一步激活中小企業活力、整合具有競爭力的行業等方面表現出更多熱情,相繼實施了機構改革、成長扶持和塑造“頭部企業”等一系列舉措。
韓國政府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并非只是使其作為大型企業補充那么簡單,還有平衡本國經濟結構等更多考慮。而要將中小企業打造成新的增長引擎,韓國亟需解決它們在創新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瓶頸甚至“頑疾”。
首先,數量龐大但利潤較低。近兩年的統計顯示,韓國現有各類企業實體800多萬家,其中中小企業占比高達99.9%,大企業僅占0.1%。但從銷售額來看,三星、SK、現代、LG等前30家大企業集團的銷售額在韓國GDP中占比接近80%,遠超中小企業的貢獻,韓國經濟“頭重腳輕”風險更加凸顯。
其次,較多依附企業財團而缺乏獨立發展能力。韓國一些資產規模龐大的企業通常被稱作“財閥企業”,三星集團等10大財閥企業常年占據工業產值的80%、股票市值的一半以上。這樣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以財閥企業擠壓為其提供零配件等配套的中下游中小企業利益乃至侵蝕后者生存空間為代價的。因此,培育更多能夠獨立于國內“財閥企業”并具備相當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成為韓國歷屆政府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再次,競爭力不足制約自身國際化拓展。近年來,在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導致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韓國外向型經濟暴露出在關鍵原材料和重要設備供給等方面的短板。由于普遍處于產業金字塔底層,而且產業競爭力受限、數字化能力不足、國際化程度偏弱,數量占優的中小企業對韓國經濟發展的支撐明顯低于預期。
有鑒于此,韓國政府近年來進一步加快有關幫扶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摸索,推出不少政策措施。比如,提升中小企業管理機構規格。前有樸槿惠政府在“經濟民主化”框架下,設立10多個“創意經濟革新中心”;接著,文在寅政府將中小企業廳升格為中小企業風險投資部,并相應地施以政策扶持、增加資金支持、擴充人員編制等;尹錫悅政府上臺伊始就提出“打造中小企業屹立于經濟中心位置的國家”,推進《中小企業生產性特別法》立法,并且投入大量資金推動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朝陽”行業中小企業的發展。
再如,升級“共同成長”戰略。該戰略旨在協調推動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援助,形成二者共同成長、共享成果的同頻共振格局。韓國政府相繼成立“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財團”“共同成長委員會”,出臺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共生的相關法律,還定期發布“共同成長指數”等。在“共同成長”中,大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而一旦它們侵害中小企業發展,又會被定性為“不道德”企業。
又如,打造“頭部中小企業”。這里的“頭部中小企業”主要指那些在特定行業擁有一定技術實力、占有較高市場份額、擁有高知名度自主品牌并具有國際拓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韓國對“頭部中小企業”的支持體現在幫助它們強化技術競爭力、推廣自主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并從貸款擔保、伙伴對接等方面予以跟蹤支持,旨在借助“頭部中小企業”的振興來減少關鍵產供鏈環節的海外依賴。
從這些年的實踐及其效果來看,韓國提振中小企業發展、平衡本國經濟結構并非易事,但相關做法仍能給同樣希望挖掘中小企業發展潛力的其他國家帶來一定啟示。
一是中小企業成為經濟穩定不可缺少的防波堤。雖然培養更多獨立于“財閥體系”的中小企業不太容易,但在韓國政府努力下,該國中小企業產值在經濟規模中的占比有所提升,并有望形成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新的渦旋效應,不僅能在穩定經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也能為提升就業率等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二是中小企業成為促進創新的引力波。在為大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逐漸擁有了自己的領先技術、創新專利和海外合作模式,加之在與大企業“共同成長”中獲得一定全球市場份額,這些中小企業在創新發展方面的引力波作用不斷顯現,對于韓國填平產業和創新洼地起到正面作用。
三是中小企業成為拉動就業的新引擎。數據顯示,韓國中小企業目前提供了該國80%以上的就業崗位。這表明在一系列激勵和扶持政策下,韓國中小企業在就業蓄水池中的引擎地位得到穩固。(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