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以其筆畫形態規范工整、結構規整平穩而著稱。其筆畫有著嚴格的起筆、行筆與收筆規則,每一筆畫都如同被精心雕琢,橫畫藏頭護尾,豎畫挺拔有力,撇捺各具姿態;在結構上講究對稱與呼應,各個筆畫相互配合,構建出和諧且穩固的字形,無論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的字,都遵循著比例協調、重心平穩的原則,使整個字呈現出端莊大氣之感。
小楷字體小巧精致,在保留楷書基本筆法與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更注重筆畫的細膩與靈動。由于字幅較小,書寫時需更加精準地控制筆鋒,筆畫的起收筆往往更為含蓄,卻不失力度。其結構緊湊而不失疏朗,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出獨特的平衡與和諧。小楷常被用于抄經、書寫小品文等,如魏晉時期的鐘繇小楷,古樸典雅,為后世小楷創作樹立了典范;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筆畫輕盈流暢,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靈動的韻味。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近日看到的清代一位縣令寫的小楷書作《太原張太宜人節孝事實圖頌并序》。這字可能少有人知,但欣賞一番下來,要是這字放于現在得讓多少書法家汗顏啊?此作就是清代一知縣胡勛裕作書。
胡勛裕,字成之,號鹿亭、苕原,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始興知縣。在那個時代,他與兄胡勛堯并稱 “金昆玉友”,這一美譽見證了兄弟二人在文學藝術領域相互切磋、共同成長的歷程。
他的小楷作品《太原張太宜人節孝事實圖頌并序》堪稱一絕,字體清秀端正,線條流暢自然,每一筆每一畫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充滿了韻律美和節奏感。在書寫過程中,他對每一個筆畫都精心處理,力求精準,展現出了極其嚴謹的藝術態度,使得整篇作品呈現出一種規范和諧的美感,充分展現了小楷書法的獨特魅力。
這幅作品背后,還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話說在當時的太原,有一位張太宜人,她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深明大義,對長輩極為孝順。成年后,她嫁給了當地的一位王氏子弟,婚后的她更是將孝道發揮到了極致,對公婆悉心照料,無微不至,深受家人和鄰里的稱贊。
然而,命運卻對她極為不公,丈夫過早地離世,留下她和兩個年幼的子。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張太宜人并沒有被打倒,反而展現出了無比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她毅然決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撫養兩個兒子長大成人。
在教育子女方面,張太宜人也堪稱楷模。她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兒子們,教導他們要秉持勤儉信義的品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兩個兒子都成長為了正直善良、有擔當的男子漢,這也讓張太宜人的事跡更加被人們傳頌開來。
當地的士紳們聽聞了張太宜人的節孝事跡后,無不為之感動,于是特意請來了畫師,精心繪制了一幅《太原張太宜人節孝事實圖》,以表彰她的高尚品德和偉大精神。這幅圖生動地描繪了張太宜人在不同場景下的節孝行為,無論是侍奉公婆、撫養幼子,還是教育子女,每一個畫面都栩栩如生,讓人看后不禁心生敬意。
而胡勛裕在得知張太宜人的事跡后,也深受觸動。他決定用自己最擅長的小楷書法,為這幅圖撰寫頌文并作序,以此來表達對張太宜人的敬重與贊美之情。在創作過程中,胡勛裕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和心血,他以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文字,將張太宜人的形象和事跡生動地展現于紙上。
胡勛裕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張太宜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欣賞這幅書法作品時,讀者不僅能領略到書法藝術之美,更能深刻感受到孝道文化的力量和偉大。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件藝術瑰寶現收藏于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