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房段子』,您相見恨晚的房產軍師,目前已為10000+成都購房者提供了一整套房產買賣的解決方案。
我向來以實戰主義,穩中求進,并完全站在購房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的角度,輔以我在成都樓市超過13年摸爬滾打的經驗,給出最合理的買賣、置換、選籌和落地實操方案。
房段子購房咨詢團隊(幕后分析及數據+資格、社保、公積金、貸款合作團隊+新房、二手房買賣團隊),針對你的個人問題,一些簡單的可以直接免費回答。
復雜或者定制一些的問題,我們目前提供——
①單次咨詢(¥200元,單次問題及后續發散追問,限時1-2天);
今天繼續更新城市系列文章,定位于全國第五大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的雙子星城市之一,成都。
成都這幾年名氣很大,一直在跟沿海杭州搶新一線領頭羊之位,其中很大的功勞來自于城市宣傳,當然這不是貶義詞。
城市宣傳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就比如一家企業,產品再好,市場部不會宣傳,那也很難搶占足夠多的市場份額。
成都的基本盤很大,甚至某種意義上,輻射人口范圍超過1億多,因為中國整個西南地區,和成都有競爭力的同級城市只有重慶。
但重慶在西南的邊緣,而成都不僅可以輻射整個四川,甚至對云南、西藏、貴州等地,都可以出現虹吸效應。
所以在不可替代性的邏輯上,借以營銷宣傳之力,成都這些年對外虹吸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也為房地產銷售貢獻了巨大的推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成都這些年人口可以達到2000萬之巨,成為位居全國第四,僅次于重慶、上海和北京的龐然大物。
但是成都有一個問題,第三產業發展不錯,但第二產業卻比較疲軟。數據顯示,從增長速度來看,2024 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4.1%,低于全國 5.8% 的平均水平。2023年,成都的第二產業位列全國第13名,甚至跑輸東莞。
在成都發展這個階段,第二產業非常重要,可以吸納大量的就業機會。所以持續疲軟,就會導致勞動力嚴重溢出。
所以成都市場經常在講,“北上廣沒有眼淚,成都沒有勞動法” ,而成都也被人戲稱為“卷都”。
我身邊很多北京企業的老板,特別喜歡去成都開公司,問他們為什么,他們說成都多好啊,人才多、還便宜,工作強度與一線城市趨同。你看,多么丑惡的資本家嘴臉。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成都本來處于內陸地區,跟沿海地區海運沒得比,跟隔壁有長江水運加持的重慶也沒法比,基因決定了工業的短缺。
2000多萬人口,跟北京一個量級,GDP卻是北京的50%,而北京平均月收入大概在1萬左右,由此可以推導成都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
窮人就是富人的資產。嚴重的勞動力溢出,也注定會對城市房價極其割裂的分化效應,也就是窮人很窮,而富人卻很富,這個對房價格局影響很大,后面再講。
當然成都的優勢同樣明顯,在于人文環境和寬容多元的城市文化,以及崇尚消費娛樂的城市性格所帶來的文化優勢。
比如旅游、漢服、電競、游戲制作、自媒體、動漫、數字音樂、網絡文學、機器人競技體育、極客網安等等亞文化領域,成都在中國城市排名中均能夠躋身前五。對了成都還是僅次于上海的時尚之城、醫美之城。
而且今年中央在大力號召沿海城市工業向西部轉移計劃,成都也是第一梯隊的受益者,結合強省會戰略,成都未來會越走越順。
整體來看,短期內產業結果會掣肘發展,長期來看矛盾會逐步解決。城市跟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就看哪一面更強一些,而城市中的人,處在各個梯隊的人,也只能被迫接受她的優缺點。
上一輪周期,成都總共漲過2波,第一波是2016-2018年,成都二手房均價從9千漲到了1.8萬/平米。
第二波是從2019年初漲到2023年。這波跨度極大,漲勢韌性極強,直接漲到了2萬/平米左右。可以說,成都是唯一一個能穿越口罩周期,實現樓市慢牛的城市。
直到2023年4月,成都房價開始大跌,截止到目前已經跌到1.5萬/平米左右,平均跌幅25%左右。
如果按照均價來講,成都即使實現穿越周期的上漲,但價格并不算太高,即使出現大跌,也僅僅回調25%左右,所以成都樓市,看似是一個比較穩健的市場。
而且成都實在太大了,邊緣地區的房價,比如青白江、新都、新津、溫江等等地方都要算在內,這些地區房價漲不動,也跌不了多少,所以也在整體上,平均了全市房價的起伏。
成都房價的天花板是金融城,房價在3.8萬元/平米左右,其實是偏合理的,因為這個板塊幾乎囊括了整個西部的高凈值人群。同等人口和GDP量級的城市,天花板區域房價都在5萬元之上。
成都是個大市場,人口多需求量大,而經過2023-2024年一輪大跌,基本回到了2018年的水平,價格合理,所以這次新政后,也釋放了大量的購房需求,出現了跳漲行情。
根據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數據顯示,自10月15日新政實施至11月21日,全市新房成交12526套,全市二手房成交33922套,均為年內成交最高峰。
那么成都這樣的大市場到底該如何買房呢?以下是我最真誠的買房建議:
1、成都是大市場,大市場意味著需求多和供應也多,而收入差距較大,也決定了這個城市的板塊梯隊分化會非常撕裂。
2、成都對于購房者來說,相對友好,你可以買到4W以上的改善房,也可以買到1萬以內的剛需房,但不同的房價存在于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地段決定了它們未來不同的成長趨勢,你要分得清是為了自主還是投資,還是夢寐以求的投住合體。
3、成都目前有20W套二手房的庫存量,量級不小,但新房的庫存去化周期在12個月左右,是全國重點城市中少有偏低的城市,所以新房購房熱情要更洶涌一些。
4、成都剛需房的價格很難增長,這跟上文提到的成都的產業分布不均勻以及收入分化較大有關,可以說剛需房,只能慢慢跑,更多在于自住。
5、而改善房則因為相對稀缺,會被本地的高凈值人群,以及整個西南地區的有錢人爭搶。
6、成都賺錢的產業在哪里,房價趨勢就在哪里。整個城市雖然東南西北中都在發展,但是按照成都的財政條件,未來只能把更宏觀的資源導入南部,南強則全市強。
7、而其他區域,核心價值就要去尋找相對較新的板塊的改善房,這是地方諸侯的雞頭資產。
8、遠郊區基本不用考慮房價漲幅,只能自住,非不必要一般不買,屬于底端資產,未來會被成都核心區和近郊區無限虹吸。
9、核心區+近郊區,有12個,規模不小。其中核心區是高新南區、金牛區、錦江區、武侯區、青羊區、成華區、天府新區。近郊區是高新西區、郫都區、雙流區、龍泉驛區、新都區、溫江區。
10、高新區。
常住人口129萬,房價高。談產業,高新區所打造的都為新經濟產業,覆蓋金融,光電,航天,生物工程,數字信息,軟件工程,新能源研發等等一系列的高精尖產業的研發和創新,高新區只打造高精尖產業。高新區是成都現在的門面,是這個城市的政治、金融、科研、產業中心,(文化讓給青羊,消費讓給錦江)它的高度決定了成都市的高度,而且高新區很擠,十余年的發展讓這個板塊的人口裝不下往外溢出,地鐵十多條覆蓋依舊解決不了它的交通擁堵,因為太重要了,買不起、買不進、買不到是他的三不原則。
高新南的核心在金融城,因此買房離這邊越近越好,預算足夠,直接選金融城。新南產業在金融城和大源cbd,主要是互聯網產業,高薪產業較多,有增值潛力。高新南和主城5區沒有本質的區別,教育也是相當的不錯,甚至超過了主城5區,所以學校必須重點考慮。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金融城
第二梯隊:大源,新川,市一醫院,城南宜家,火車南站
第三梯隊:中和
11、錦江區。
作為常年的“三好學生”而備受關注,產品、學校、地段都屬上乘,金融城三期的門面,更是讓整個成都樓市震顫,“千萬豪宅排隊買”更是成為樓市的一道風景線。
錦江區新房價格整體都很貴。錦江區買新房,重點考慮白鷺灣,駙馬,林家壩這些屬于金融城東的板塊。二手房則可以考慮攀成鋼,東湖,川師大,塔子山,三圣鄉等次新板塊。另外錦江二環內的一些老破小,其實也非常適合純居住。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春熙路,攀成鋼,金融城東
第二梯隊:白鷺灣,三圣鄉,川師,東湖,沙河堡
第三梯隊:琉璃廠,牛王廟,蓮花,東光小區
12、天府新區。
天府新區是國家級新區,目前人口只有89萬最缺的就是人,但天府新區后期規劃入住人口是成都主要增長的主要區域。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可以說西部未來看天府。
環境是成都5+2區域內最好的,不管是城市界面還是樓盤;新房多,從200萬到2000萬都有,選擇面廣;5+1區域內很難再買到核心區即使有價格非常貴,比如金融城但是天府新區目前還可以;規劃級別很高,長遠看價值潛力沒問題。
缺點是距離成都老城比較遠,工作在老城的朋友想去買,要三思 ;天府新區有很多非核心區的板塊,很容易割韭菜;核心區的價值高,但是價格也已經被炒的很高;投資占比高,起碼7成以上;居住氛圍一般,要有煙火氣起碼還要5-10年。兩極分化。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麓湖湖區,天東、天西,興隆湖
第二梯隊:麓山,錦江生態帶,紅石公園
第三梯隊:萬安,天府前灣,華陽
13、青羊區:
作為老牌的“書包擔當”學區房圣地,土地供應量少,讓其新房顯得尤為稀缺,尤其是“青羊新城”在售項目寥寥無幾,產品品質無可挑剔,考慮書包的改善客戶,醫療配套也不錯,如果預算在400W+,可以考慮入。
按地段價值選擇就不會出錯,輕二優于輕五,輕五優于輕六,其他都是角色球員。板塊選擇浣花溪、人民公園、寬窄巷子、天府廣場、騾馬市2000年后的房子,政府和單位用房品質會更有保證。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浣花溪
第二梯隊:內金沙,內光華,外金沙,外光華,東城根,非遺
第三梯隊:成飛
14、武侯區:
老牌富人扎堆,但有些區域規劃現階段比較亂,二手車市場、家具市場比較濃,以后可能會改善,但現在離高新區近,高新打工人溢出之選。
武侯新城是成都豪宅第三極,自這個稱呼誕生以來,對它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但不得不說,武侯新城的產品力還是非常夠的,但飛機航線的影響,確實有點大了,350W+預算的朋友們,接受航噪的朋友們,還是可以入的,地理位置不錯。武侯區還有個問題就是遺留問題,三環內有極多老宅,小產權房屋,區域界面比較落后,武侯區的房子還遺留了不少雙產權,主要集中在紅牌樓周邊。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桐梓林,西南民大與武侯祠
第二梯隊:麗都,武侯新城,紅牌樓-麗都-高朋,人南,雙楠,大悅城
第三梯隊:簇橋-金花
15、成華區:
東進主戰場,占盡地理優勢,近幾年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2023年成交總量更是拔得頭籌,“二八板塊”作為成華區的門面擔當,成交量更是節節攀升,作為主城區三環內最后的溫柔。
主城性價比之選,交通路網完善,配套也在逐漸提檔升級,吃的好吃,娛樂項目多,學區一般,屬于不突出但也沒有槽點的區域,預算一般,但是有老城情節的可以考慮,適合300W+預算的朋友。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猛追灣,杉板橋-建設路,
第二梯隊:崔槐新城,二八,萬象城,東郊記憶,東客站
第三梯隊:成渝立交,龍潭寺,理工大,李家沱,八里小區,動物園,槐樹店,萬年場,駟馬橋-新華公園
16、金牛區:
大部分處于城北,北三環以內,含歡樂谷花僑城一帶,配套還是可以離生活氣息濃厚,老小區比較多,金牛區商貿發達,荷花池,金府機電城等等國賓板塊,不過,現在北部新城和國賓板塊城市界面都還不錯,天府藝術公園也比較大氣,“泛國賓”板塊,算是金牛區目前的擔當了,茶花的產品供應量少,關注度有點低,北部新城,地理位置原因,還不足以撐起金牛區,但是從價格端口來說,入手門檻較低,確實能吸引很多客戶群體,所以,總的來說金牛區是屬于遍地開花型的,200W+可以考慮北部新城、300W左右,可以考慮泛國賓。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茶花,茶店子,國賓
第二梯隊:北站區域,撫琴,北部新城區域,營門口,沙灣
第三梯隊:天回鎮,鳳凰山公園
17、雙流區:
常住人口149萬產業以國際航空物流為主。二圈城里面的佼佼者,本身產業技術強,且區位具有優勢,離高新區,和天府新區都比較近,有一部分的外溢客群,比如華府,怡心湖,航空港。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怡心湖,華府
第二梯隊:東升,航空港
第三梯隊:九江,黃水鎮等
18、龍泉驛區
大運會紅利,東進戰略支撐,各種光環加身今年來發展的很快,本身產業基礎也非常的好,汽車產業可以,加上近年來大運會機遇之下,城市界面大為改善,是目前二圈層的有力競爭者。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行政學院,東安湖,大面
第二梯隊:龍泉驛老城,十陵
第三梯隊:西河,洛帶古鎮
19、溫江區:
人居環境特別的舒適,光華大道沿線城市界面比較好,商業配套也不錯,綠化好,但可惜啊,不在當下主力發展方向,產業基礎呢也比較薄弱,后續發展乏力,適合養老自主,同時也是西北人的后花園。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光華新城
第二梯隊:大學城,鳳棲片區
第三梯隊:老城區,永寧、金馬
20、郫都區:
常住人口139萬 產業以裝備制造、電子產業為主,像知名的富士康等就佇立于此。一個打工人的扎堆地,但規劃總覺得有點亂,產業相對比較低端,可見人家高新西區是屬于高新區的,高校挺多的,應該多想辦法抓住這群人,未來產出一些低總價加顏值改善盤,或許能夠扳回一局。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犀浦,郫筒
第二梯隊:紅光,蜀都新城
第三梯隊:團結等
21、新都:
常住人口達到了155萬,產業以制造業物流商貿出口為主,主要是因為北門作為四川出川的重要出口。居住環境其實還可以,但城北目前的尷尬情況,不是一兩句能說的清楚的,新都現在完全就是內生性市場如果你在北門上班,也可以考慮。
板塊梯度
第一梯隊:新都新城,三河場
第二梯隊:老城區,大豐
第三梯隊:斑竹園,龍橋等其他邊緣
篇幅有限,今天先講到這里,想把成都講透一篇文章不夠,起碼得好幾萬字,所以更多是每個人帶著自己的問題,尋找準確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