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六大名著,是哪六大名字,解放后為何成為了四大名著?被剔除的兩部也很著名。
據(jù)有關資料考證,“六大名著”是指《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西游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那為何演變成四大名著了呢?
《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從文學造詣的水平上來說這兩本書的價值也非常高。
但是,《聊齋志異》全書共有24卷,每一卷都是由十幾個短篇故事組成。在整本書中講述的都是一些與鬼神相處的故事,蒲松齡筆下的人物,在遭遇到不公平對待的時,用鬼神的出現(xiàn)為他們鳴不平。
經(jīng)典的影視劇《倩女幽魂》就出自于《聊齋志異》。講的是人、魔、鬼的情感故事。這種在眾人感知中所謂的“愛情禁忌”,在蒲松齡的筆下,卻是天馬行空,“愛情至上”的絕佳伴侶。他打破社會的約束,大膽地去刻畫自己心中所要的愛情。
《聊齋志異》中除了愛情,還有對當時教育制度的批判。比如《王子安》、《葉生》這些就是描寫了當時丑惡的官場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現(xiàn)象。在當時,百姓讀書的人少之又少,絕大多數(shù)是官場上的人來讀書的。《聊齋志異》揭露了官場的丑陋面容,讓當時為官的統(tǒng)治者非常尷尬,為了保護官場人的形象,決定從“六大名著”里刪除《聊齋志異》,以示權威。
“六大名著”中被刪除的還有《儒林外史》。這是一部諷刺小說中的巔峰之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是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文中刻畫了不同的人物。書中放大了文中人物對名利權貴的欲望,諷刺當時“權貴制度”、“科舉制度”、官場的黑暗丑惡的現(xiàn)象,這無疑對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來說,是極度反感的。
吳敬梓把自己的意愿用書中的正派人物表現(xiàn)出來,讓正派人物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抗社會中的現(xiàn)象。作者還從官場、教育、信仰上描寫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落入“看不見”的泥潭里的。
比如出自于《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原文講的是為了功名而傾注一生的范進,用34年的時間通過科舉考試考上了舉人。期間對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境況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也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現(xiàn)狀。
范進對自己從一個人人欺負,到被鄉(xiāng)紳送錢寄禮,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完全忘記了自己讀書的初心,很快就與當時的見風使舵的社會融為了一體。
《聊齋志異》屬于鬼神類小說,附帶著封建迷信色彩;《儒林外史》消極負面思想比較嚴重,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因此不能列入推薦的“四大名著”之列。
至此,沿續(xù)到今天為止更容易讓廣大百姓接受的四大名著就是:主講“策略”的《三國演義》;主講“義氣”的《水滸傳》;主講“情”的《紅樓夢》;主講“目標”的《西游記》。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沉淀,也證明當時編輯部的睿智,這四部名著也承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樹立著正確的價值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