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清朝,許多人的思緒不由地飄向那個命運多舛的時代。
那是一段滿載屈辱與苦難的歷史,見證了無數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與國土的不斷淪喪。
然而,在審視那段歷史之際,我們亦需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去發掘并承認清朝對于中國領土主權貢獻的不可或缺性。
要知道,清朝是我國第一個在國際舞臺上首次以“中國”之名明確宣示國家主權,并為中國遼闊版圖的領土界限在國際社會中贏得明確認可的朝代。
回溯至清朝建立之初,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并非友好,那是一個風云變幻、動蕩不安的17世紀,西方大航海時代進入末期。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全球殖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他們已完成非洲和美洲的布局,逐漸向亞洲過渡。
彼時,明朝已如風中之燭,搖搖欲墜。
其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領袖領導的起義軍風起云涌,烽火連天。
外部,清軍則蓄勢待發,虎視眈眈。
明朝的領土面積,在內外交困之下,已從昔日的輝煌——超過1000多萬平方公里,急劇萎縮至僅剩350萬平方公里,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與此同時,北方的準格爾汗國強勢崛起,完成了蒙古的統一大業,對中原構成了新的威脅。
而沙俄帝國,這個新興的歐洲列強,亦在遠東地區瘋狂擴張,企圖蠶食中國的領土。
明朝若繼續深陷內亂,難以自拔,其后果不堪設想。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吳三桂反明助清,打開山海關協助清軍順利入關。
清軍入關后,如同一股強大的洪流,沖垮了明朝末年那搖搖欲墜的統治大廈,結束了那場曠日持久的混亂局面。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清朝展現出了強大的軍事與政治能力,接連平定了大順、大西以及南明等政權,實現了國家的再次統一。
后隨著局勢的穩定,清朝開始著手進行領土的擴張與鞏固。
蒙古諸部,這片昔日群雄逐鹿的草原,成為了清朝的重點關注對象。
為了加強統治,清朝對蒙古部落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