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夏天,蔣介石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已進行了一年多。由于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正確的領導機關遭受排擠,王明“左”傾路線的代表人物占據了領導崗位,在他們的錯誤指揮下,紅軍執行全線防御、“拒敵于國門之外”的錯誤戰略戰術,在千余里的正面戰場上與敵人死打硬拼,傷亡慘重,喪師失地,中央根據地被壓縮到只剩300余里的狹小地區,形勢十分危急。
嚴峻的形勢迫使紅軍尋找新的出路。中央決定主力紅軍準備作大的戰略轉移。為了配合主力紅軍的行動,需要派一支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向敵人的后方進軍,以吸引一部門圍攻中央根據地的敵軍。
這個任務落到了紅七軍團肩上。
粟裕當時任紅七軍團參謀長。
1934年7月,全軍團6000多人從瑞金出發,開始了漫長的征戰之路。
為了爭取群眾,部隊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宣傳口號。
為什么要用這個口號呢?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強占了東北的大好山河,并扶植了親日反華的“滿洲國”。日寇的侵略行徑,激起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抗日怒潮。但是,蔣介石集團卻置民族大義于不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對日步步妥協退讓,對內步步鎮壓。這種倒行逆施,遭到國內各界的反對和批駁,在這種大背景下,用“紅軍北上抗日”來宣傳和爭取民眾,有一定的效果。特別是這次部隊的進軍方向主要是敵人的后方,對紅軍不了解,打起抗日的旗幟。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按照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七軍團的真實意圖是:利用皖南幾個縣的革命武裝暴動的機會,創建皖南革命根據地。
但是,由于“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和破壞,要實現這個戰略意圖困難重重。
首先是指導思想不明確。軍委并沒有把掩護紅軍主力轉移、牽制敵人的任務明確告訴部隊。當七軍團出發后,又不斷改變計劃,讓部隊攻打一些敵人重兵防守的城市,而且不切實際地讓部隊在敵人的老巢建立根據地,使得部隊無所適從。
其次,部隊兵力不足,難以承擔繁重的作戰任務。七軍團是成立比較晚的軍團,6000多官兵中,有2000人是新戰士,訓練水平和戰斗經驗都不足。全軍團只有一千多支槍,多數戰士只好用大刀長矛。
再次,軍團領導機關也存在著矛盾。軍團長尋淮洲是一位從秋收起義走過來的老戰士,有勇有謀,探得官兵愛戴。政委樂少華則是從莫斯科回來的學生官,對“左”傾中央的指示俯首聽命,百依百順。中央代表曾洪易更是一員“左”傾干將,且對敵人的壓力內心恐懼,意志動搖,情緒悲觀。(后來走上了背叛黨的可恥道路)軍團的實際領導權掌握在曾、樂二人手里。這使得部隊很難擺脫“左”傾路線的影響和左右。
在這種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部隊依靠廣大官兵的英勇頑強,還是取得了一系列戰術上的勝利。克水口、圍福州、下羅源、進浙西,一直打到距皖南不遠的浙西北山區。由于連連戰斗,沒有后方,部隊因傷病減員嚴重,彈藥也無法補給。我黨在皖南組織的暴動,已經失敗了幾個月。部隊在急需休整的情況下,致電中央,希望批準他們在皖贛邊建立根據地,因為這里地形有材,物產豐富,群眾有一定基礎,又可以威脅敵人統治中心滬寧杭地區。但是,中央固執己見,強令他們轉到閩浙贛蘇區去。從皖浙邊到閩浙贛可說是關山萬重,敵人一路上設了幾道封鎖線。但全軍官兵服從命令,以鮮血殺開一條通道,抵達指定地點。
從瑞金出發到現在。歷時四月,行程三千,克服了千難萬險,部隊減員一半。不過,七軍團的英勇轉戰,不僅吸引、消滅了一批敵人有生力量,而且宣傳了我黨的北上抗日主張,開辟了一些游擊區,點燃了很多革命火種,功不可沒。
閩浙贛蘇區是方志敏開創和領導的老蘇區,對七軍團的到來表示極大的歡迎。按照中央指示,七軍團和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合并編為紅十軍團,粟裕奉命離開主力部隊,到閩浙贛軍區出任參謀長。這時是1934年11月。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已向西轉移,敵人得以騰出手來,集中優勢兵力圍攻閩浙贛蘇區。
這時,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化整為零,上山打游擊,以便保存實力,徐圖東山再起。但留守中央根據地的中央軍區卻指示十軍團集中兵力,準備消滅來犯之敵,創建新的蘇區。這是“左”傾冒險主義方針的繼續。
為了執行中央軍區的命令,紅十軍團重新配置了領導力量,粟裕被調回軍團,仍任參謀長一職。全軍共三個師。進入指定區域的譚家橋地區時,與強敵遭遇,首戰失利,尋淮洲犧牲,部隊陷入了極其困難的境地,被迫在皖南和皖浙翰之間奔波。龐大的隊伍成為敵人追擊的明顯目標,雖然也打了一些勝仗,但面對日益增多的敵人,部隊的戰斗力日漸削弱。如果這個時候及時提出分散上山的措施,還能挽救一部分隊伍,但兵團領導人懾于中央軍區命令的威力,不敢改變既定的戰術,仍寄托于正規戰。
當部隊進入到浙江省的化婆德地區時,面臨著被敵人包圍的危險。栗裕向軍團首長提出,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應馬上率部隊轉移,突破敵人的封鎖線,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這個建議得到方志敏的同意,但受到軍團一些首長的反對。他們認為敵人不可能這么快圍上來,部隊在長途行軍作戰之后,已經很疲勞,應當休息一夜再走。粟裕則認為敵情緊急,決不能等到第二天,應當連夜沖出去。爭執之下,作出一個妥協的決定,即粟裕率先頭部隊連夜出發,主力部隊原地待命。
粟裕率先頭部隊以急行軍的速度在上半夜完全通過了封鎖線,擺脫了尾追之敵。而后續主力卻因耽誤了時機,被敵人包圍在懷玉山地區,經過浴血苦戰,終因眾寡不敵,而遭失敗。除少數人突圍出來外,多數犧牲或被俘了。方志敏、劉疇西等主要領導人也落入了敵人的魔掌。幾個月后在南昌英勇就義。
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隊歸于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