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便于及時為您推送最新內容,感謝您的大力支持~
1949年,在西北的遼闊土地上,彭德懷正面對著俘獲的馬家軍發愁。
他一遍又一遍的清點這些俘獲的土匪們,卻始終不見他想要的人。
這時他收到了來自毛澤東的電報,電報上寫著:
“必須俘虜馬鴻逵給予其殲滅性打擊!馬家軍這批軍隊難以馴化,盡量全部繳械??傊?,改編的部隊越少越好?!?/p>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解放軍在蘭州戰役中剿滅的馬家軍,竟然憑空消失了一部分,其中還包括不少軍官。
這不禁讓彭德懷擔憂了起來,要知道,一支軍隊最重要的就是軍官,現在雖然剿滅了大部分馬家軍,但軍官竟然一個都沒抓住,這就意味著他們可能隨時都能卷土重來。
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隱患。
馬家軍的“傳家寶”:造反-歸順-再造反-再歸順
馬家軍,起源于清朝,又有說其起源可以追溯于明朝,不過大多數時候它的起源都被定義于清。
馬家軍與回族有著緊密的聯系,無論是馬家軍第一代創始人還是第二代、第三代幾乎都是回族人。
這是一支非常特別的軍隊,即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軍隊。
馬家軍的領導者歷代以宗族為根本、以宗教為信仰聯絡軍隊。在這種特殊信仰下,馬家軍十分團結并且十分排外。
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失去民心,百姓怨聲載道,逐漸出現了一些民族起義軍,尤其以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在西北起義軍中,有一支就是馬占鰲的軍隊。
馬占鰲,甘肅河州人,家境貧寒,年幼入寺學經。后又從事寺廟經文工作,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交情頗深。
馬占鰲幼時就表現出比常人更加的聰慧,入寺讀書后更是通曉經書,有勇有謀。在西北回族起義時,深得回族群眾信任,被擁立為領頭人,帶頭反抗腐敗的清政府,與清兵對抗。
隨著起義愈演愈烈,清政府逐漸意識到起義的嚴重性,派遣左宗棠帶領一支軍隊前往西北鎮壓。
左宗棠西征甘肅寧夏,遇到以馬占鰲為首的起義軍。
馬占鰲是個十分會鼓舞人心的領導者,他帶領下的起義軍雄赳赳氣昂昂,想要和清軍決一死戰,在他的鼓舞下,左宗棠的軍隊節節敗退,這不由得讓左宗棠發愁了起來。
但這時馬占鰲卻突然向清軍投降了,左宗棠十分疑惑:連勝仗怎么還會投降呢?
他不禁開始謹慎了起來,莫不是他使得詐?
但是在對馬家軍連續幾天觀察后,左宗棠發現馬占鰲好像是真的投降了。
馬家軍每天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沒有一點不對勁,甚至還主動要求幫助清軍剿滅起義軍。在這樣的情況下,左宗棠也慢慢放下心來。
馬家軍會這么輕易地投降?
其實馬占鰲也是一個審時度勢之人,他早就發現清軍力量龐大,又有許多有勇有謀之士擔任領導,起義軍哪怕在這場西北戰役中勝利了,也改變不了大局。
在大勝后,他召集各回民首領開會,講道:
“往攻安定大營,即使一戰而勝,席卷而東,百二山河皆為吾所有,誰以一丸泥封函谷關,使關東將帥不復西來?去一左宗棠,將有無數左宗棠在其后。河州彈丸,何能與天下抗!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br/>
就算打贏了,也做不了皇帝,反而會得罪清王朝,最終還是會被一波又一波的清軍剿滅,不如投降清王朝,以清王朝做靠山,好謀求發展。
事實也果然如馬占鰲所料,在跟著清軍進京之后,搖身一變成了軍官。
連帶著他的學生馬海宴和謀士馬千齡都相繼獲得了職位,就這樣,西北回族封建上層領導人獲得了兵權,集政治、經濟、軍事權力于一身,開始了長達八十年代封建世襲軍閥統治。
馬占鰲、馬海宴、馬千齡這三個人就是傳說中的“三馬”的第一代。
而馬家軍第一代的造反-歸順,也成為了“傳家寶”世代傳承。
在后來的蘭州戰役中歸順我方,又在1950年、1951、1952、1953年相繼叛變。
但僅僅是馬家軍的陰晴不定,不至于讓毛主席下死命令,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到后來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覆滅,封建王朝皇位繼承的局面被打破,歷史迎來了新風向-北洋軍閥的建立,馬家軍才失去了清王朝這個靠山。
此時袁世凱竊取了革命的果實,馬占鰲之子馬安良,嗅到了發展之機,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聰慧與驍勇善戰還有精銳的眼光,他認為此時只有投靠袁世凱才是生存之道。
于是他帶領部下向袁世凱示好,袁世凱自然不會拒絕這樣一支勇猛的軍隊,他授予了馬安良甘肅提督的職務,擁立馬安良的發展。
就這樣,馬安良在袁世凱的扶持下獨立發展,一度成為了“三馬”中勢力最大的一支。
但是好景不長,袁世凱上位后沒幾年就因病去世,馬安良在袁世凱離世后也因病身亡。而馬安良的幾個兒子都不堪重用,不懂聯絡軍心也并不聰慧,最終馬占鰲這支軍隊走向了滅亡。
在馬安良的兒子馬延勷等人死后,“三馬”中只剩下了“二馬”即馬海宴和馬千齡這兩系支隊,這兩系支隊在民國時期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馬海晏的兒子馬麒。
在中原大戰時,蔣介石討伐馮玉祥,原本依靠馮玉祥的馬麒逐漸發現,戰略優勢已經倒向蔣介石,馮玉祥已經不堪內戰,失敗是遲早的事,蔣介石才是可以依靠的靠山。
于是他帶領軍隊“反馮擁蔣”,對抗馮玉祥為蔣介石謀福利,因此獲得了蔣介石的信任成為了依靠蔣介石的一支軍隊。
當時馬家軍迭代到“青寧”兩馬。
“青馬”老大馬步芳,借勝利之名去看望蔣介石。
當時兩位老大的兒子都在,分別是馬繼援和蔣經國。
蔣介石父子
由于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未曾與在場諸位謀面,出于禮節,蔣介石首先說道:
“這是犬子經國?!?/p>
馬步芳聽了之后,不知所云,但畢竟馬步芳歷經百戰,這種小場面還難不倒他,他急中生智,說道:
“這是驢日的馬繼援。”
周圍群眾瞬間哄堂大笑!
這也是馬步芳的過人之處,雖短于文化,卻長于世俗,給足了蔣介石面子,表現出了對蔣介石的尊敬。
“青寧”二馬軍閥勢力壟斷西北,馬家軍勢力逐漸走向鼎盛。
馬家軍的殘暴
1918年,馬麟(馬步芳的叔叔)帶領軍隊攻打一個佛教寺院,縱火焚燒、大肆屠殺,造成僧俗700余人死亡,后掠去寺院的金銀財寶。
1925年,馬麒持續他的惡行,無惡不作。燒毀30多座寺廟,殺害300余戶老人和3000多藏人,同時掠走無數財寶。
到了馬步芳這一代,馬家軍屠殺藏族同胞的罪行更令人發指。
1940年,藏族民眾已經受不了馬步芳的殘虐,開始各種騷亂。
馬步芳先是鎮壓藏民,俘虜500多人并殺害,連藏族難民也不放過,又殺害1300余人。
之后,馬步芳的惡行持續加深,在查朗灘,他們包圍了60余人,卻并沒有將其殺死,而是采用更加殘忍的手段——餓死;
又尋了12名僧侶,把當作活靶——亂槍打死;
然而,這些還不是他們殘忍的盡頭。
他們將10名留長發的藏族牧民用布裹著頭,澆油防放火——燒死。
在蔣介石支持下,馬步芳參加反共反人民的內戰。
1936年至1937年初,青海馬家軍瘋狂“圍剿”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喪心病狂地殘殺紅軍被俘人員。
殺人、防火、虐待、搶劫...
有人說馬家軍靠殺人發家,一點也不為過,這也是必須殲滅馬家軍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
馬家軍的另一面
1937年7月7日,日軍謊稱在盧溝橋附近丟失了一名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中國守軍嚴詞拒絕,日軍借口叛亂,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自此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到來。
日軍慘無人性,百姓在抗日戰爭中苦不堪言,能動的中華兒女全部站起來英勇抗戰,其中就包括馬家軍。
1937年,日軍進攻中國華北地區,共產黨意識到民族危亡已經到來,不可再和國民黨內戰,于是前往和國民黨談判,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
在抗日戰爭中,馬家軍一如往常的勇猛,他們憑借敏捷的騎兵戰術剿敵無數,在戰場上飛殺敵軍,不放棄,不退縮。
團結作戰,英勇向前,其在抗日戰爭中爆發出的民族大義,讓當時的人深深震撼。馬千齡的孫子馬鴻賓更是揚言:
“時時刻刻,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士為國,盡職盡責。”
一席熱血話語亢奮了每一個馬家軍士兵的心,他們騎著戰馬,揚著砍刀,將侵略者狠狠的踩在了腳底。
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努力下,于1945年8月15日,日軍向我軍遞交了投降書,宣布自愿無條件投降。這場全國人民參與的抗日戰爭才終于落下了帷幕。
馬家軍余部
在抗日戰爭之后,國民黨為獲得更大利益,撕毀了停戰協議,企圖發動內戰。馬家軍也不愿同共產黨合作,一直追隨國民黨,最終和共產黨站在了對立面。
1945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解放戰爭正式開始,馬家軍和彭德懷的交集也正式開始。
這其間,馬家軍和彭德懷經歷了吳德起戰役,西府隴東戰役,羊馬河戰役等等,最終在1949年的蘭州爆發了蘭州戰役,解放軍將馬家軍逼至黃河鐵橋,馬家軍走投無路,跳河者無數。
自此我國西北只剩下了零星的馬家軍余部,再沒有任何力量阻礙解放軍前行。
但其間發生了一件特別古怪的事。
馬家軍中的很多士兵都失蹤了,其中失蹤還有大量軍官,我方雖然在戰役取得了勝利,但是竟沒有俘獲一名軍官,這無疑讓人感到奇怪。
“他們都去哪了呢?”
彭德懷心想。
找不到逃跑的軍官,彭德懷輾轉難眠,坐立難安,要知道,一支軍隊中最重要的就是軍官,只要軍官不俘虜,馬家軍隨時可能卷土重來,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這時,中共中央也做出指示:
“馬家軍這支軍隊非常特殊,他們在西北盤踞多年,早已與西北百姓融為一體,對于逃跑的軍官要全部抓回,對于俘虜的士兵也要盡量避免軍事征服,采取政治手段的方式來獲得長期的西北穩定。”
彭德懷在得到指示后,立即出發尋找躲藏的馬家軍余部。
以馬步芳的兒子馬繼援為首的馬家軍,在看到解放軍打到蘭州來的時候,已經意識到大事不好,為了保存實力好來日東山再起,馬繼援決定帶領軍官先行撤離。
這也就是為什么彭德懷在蘭州戰役之后發現缺少了那么多軍官的原因。
這些逃跑的軍兵,躲藏在了西寧附近的大通縣橋頭鎮、湟中縣三角城等地,并且在此地埋藏了大量的炸藥武器,留存實力準備伺機而動。
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彭德懷很快帶領一野第一兵團找了過來。馬繼援如驚弓之鳥,乘飛機逃往重慶,剩下的馬家軍余部則全都留在暗處躲藏,觀望事態。
讓馬家軍沒想到的是,解放軍并未捕捉他們,而是貼出了招降告示,告示上寫著:
“我軍實行寬待政策,但凡主動投降的馬家軍余部,一律不殺,愿意從軍的可在我軍學習,不愿意的可以返鄉,我軍為其發放返鄉費”
多日躲藏困苦的馬家軍余部,又累又餓,在看到解放軍貼出的告示之后,不由心生感動,于是當時躲藏起來的馬家軍余部紛紛主動投降,竟多達數萬人。
其中有一部分馬家軍愿意從軍追隨共產黨,彭德懷將其放入了解放軍官訓練處進行學習,并將這些人編入了騎8旅。
可惜在這批從軍中魚龍混雜,有真心投降的低級士兵,他們感動于共產黨的寬待政策,想要追隨共產黨。但也有一些假意投降的高級軍官,他們虛情假意投降,只是為了存儲實力,打探軍情,伺機反叛。
并且他們還會賄賂那些真心實意投軍的士兵,擾亂軍心,曾就有反部看見馬家軍和解放軍親熱,走上前去對他們講:
“你們和解放軍這樣親熱,就不怕國民黨卷土重來沒法交代嗎?”
就在這樣的誘導中,收編的馬家軍在1950年、1951、1952、1953年都相繼發生了叛變。
尤其是1952年叛變給解放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1952年,我國東南各省都收到一則奇怪的消息:
“西北國軍已經重建根據地,不日即將“光復”青海,逐步“收復”新、甘、寧、青。”
軍區內一時間謠言四起。
經過我方排查,發現消息是蔣介石從臺灣發出來的,目的就是動搖我方軍心。
這些消息讓原本平靜下來的馬家軍余部又開始躁動起來,馬家軍又開始蠢蠢欲動。
這時,馬家軍的老對頭彭德懷正處在朝鮮戰場上,西北軍區由廖漢生負責。
廖漢生是彭德懷的老部下,自動亂以后一直想找一個機會與彭德懷會面,向他稟報軍區情況詢問意見。
而這邊彭德懷在朝鮮查出體內長了一個肉瘤,為了不影響朝鮮戰局,彭德懷正決定回國內做手術。
這就給了廖漢生機會了,彭德懷剛做完手術后不久,廖漢生就匆匆來了。
老戰友見面,慷慨激昂討論了一番,不過大多數時候都是彭老總在罵廖漢生。
秘書在門外聽到彭老總說:
“馬家軍叛部問題必須解決,解決不了,提頭來見”
說完就聽到廖漢生向其保證:
“請彭大將軍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然后廖漢生就匆匆出門走了
廖漢生離開醫院后,左思右想,認為:
“小打小鬧不適合反反復復叛變的馬家軍余孽,如果想要長期威懾馬家軍余部,就必須徹底剿滅叛部”
于是廖漢生立即前往西北,在經過漫長的幾個月準備后,于來年春天,廖漢生率領西北軍區騎兵第一師、步兵第十一師等部向馬家軍叛部發起進攻,在經歷兩個月的猛攻后,抓住叛部首領馬原祥、馬良,將其誅殺,又將剩余叛部盡數剿滅。
在1953年之后,我國西北基本沒有馬家軍叛軍作孽了,縱使還有一些小兵小亂,但也沒有掀起什么大的風云。
尾聲
在馬家軍滅亡之后,回想彭德懷和廖漢生的英勇事跡,不由得感嘆其有勇有謀,英勇無畏的大民族精神深深值得我們學習。
而回想起馬家軍這支軍隊,就復雜得多,它起源于清朝回民起義軍,發展于民國與國民黨勾結,死于解放軍剿滅。
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幾個時代,在這其中他們既在清朝做過官,又為國民黨賣過命,還為國家抗擊過日軍侵略。
雖然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殘暴的土匪,也給人民和解放軍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但回頭看他們在民族危亡之時表現出的愛國情懷,驍勇奮戰,拒不退縮,也深深的讓人震撼。
所以不禁有了疑惑,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好”與“惡”嗎?
或許是沒有的,我們都需要用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尤其在對于一個歷史人物時,既要論他的“惡”,又要論他的“好”,二者兼得才能做到真正的了解一個歷史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