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瑞尼.雷吉梅克寫的《光刻巨人》描述了光刻機巨頭ASML的成長史。光刻機的發展一路攻克了非常多的難關,其中關于光學鏡頭的制作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ASML最后解決了高精度的光學鏡頭的量產難題,才有了飛躍發展。
難在哪里呢?
難在光學鏡頭的打磨需要“金手指”工人。
光刻機的光學元件來自德國蔡司。在1990年之前,當光刻機主要采用G線光刻時,蔡司還能勉強應付。但隨著光刻機PAS 5500(350納米制程)的研制生產,ASML對光學元件提出了更高精度的要求。
當時,蔡司已經代表世界最先進的光學生產工藝,但對鏡頭最后的拋光環節依然是依靠最頂尖的工匠們手動拋光他們的作品。
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將決定前面所有工序的存廢。然而,它的加工方式卻只能依靠最具經驗和耐心的高級匠人。他們把鏡頭按在參考面上,然后根據顯示出的干擾環來決定如何手工打磨那些最微小的不規則凹陷或凸起。
這項工作需要多年的經驗,能做這個工作的工匠被認為是有“金手指”的人。如果在打磨的時候,“金手指”犯了一個微小的錯誤,譬如拋光過度或者拋在錯誤的地方,使表面產生了微小的凹陷,他們就必須再繼續在整個鏡頭表面減少一層薄層。有時,他們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循環,不斷出現額外的補救工作。
蔡司對光刻機光學元件的生產速度完全依賴于“金手指”的數量。
1990年,當ASML開始生產i線光刻機PAS 5500時,蔡司只有6名“金手指”。也是這6名“金手指”幫助ASML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i線光刻機。但他們每年最多交付10個i線光學元件,而ASML的光刻機訂單數量是數十臺。
在1992年,蔡司如果要跟上ASML的節奏,至少需要40個“金手指”,于是蔡司在全球尋找這樣的頂尖工匠。但歷經一年時間,蔡司找到的人數遠遠不夠40個。更要命的是,按照ASML的發展規劃,三年后,蔡司需要300個“金手指”才能跟上需求。
怎么辦?
那當然是讓已有的“金手指”們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最好廢寢忘食而且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也符合宣傳的大國工匠印象)。或者找到更多的優秀年輕人,加快手工打磨經驗的培訓,迅速想盡一切辦法培養更多的“金手指”。
蔡司當然沒有走這條路。
事實上,蔡司有中央研究部門光學實驗室,該部門的主要職責便是研究新一代的鏡頭生產技術。
他們自行設計和制造各種鏡頭生產設備設施,并不斷改進,最終大部分生產步驟都實現了數控機床控制,并將鏡頭精度達到10納米的程度。
但是,這還有兩個問題,一是這些定制機器太貴,遠比“金手指”成本更高。第二個問題更重要,這些定制機械依然依賴于人類的手。
于是,蔡司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發,他們用手指大小的超聲振動拋光筆計算拋光10納米所需的時間,然后精確的控制時間便能控制拋光量。
然后,他們繼續研發比超聲振動拋光更精細的拋光技術,用離子束拋光。離子束可以按照需要僅僅轟炸一層原子。
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繼續迭代了鏡頭生產設備的思路,不是去追求剛性的極致穩定,而是采用可控制的柔韌系統。在編輯好的程序下,機器人和激光干涉儀只要都知道了鏡頭的確切位置,便能按照設定的參數拋光,它不再依賴于人類的手。
就這樣,到1995年,蔡司需要的核心員工已不再是舉世難尋的“金手指”。事實上,在DUV(130nm制程)到來后,即使是最高超的“金手指”也無法滿足它的鏡頭精度要求。現在,蔡司只需要訓練有素的機器人程序員和機器操作員就能完成ASML的供貨任務。
在1996年,蔡司已經能將透鏡元件精度達到原子級別。只要20個拋光機器人和3臺離子束機就能生產出200個ASML所需的高精度鏡頭。而這是依靠“金手指”將永遠無法完成的。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工匠精神與工程師精神有什么不同了。
首先是他們要服務的人群不同。
如果某種工作必須在人的心力付出上達到極致才能符合要求。我們固然可以贊美這極少數能做到的人,比如舉世難尋的“金手指”工匠。但這也表明這項工作絕不能服務于大眾福祉。
因為它太貴。
自古以來,工匠是服務于達官顯貴的,精美的陶瓷、絲綢、雕刻,普通民眾是用不上的,越是極致的工匠越是皇室御用。反過來,工匠的出產越是身份尊貴的人使用,越是顯出工匠的價值。
而工程師是服務于人類大眾的。
他們試圖讓普通大眾也能享受貴族才有的美好生活。因此,他們致力于降低成本,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把人的心智用到極致,而是用科學方法去彌補人力的不足,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流程,降低產品成本,讓更多的普通民眾能夠獲享科技發展的福祉。
于是,工程師的產品使用得越是廣泛,消費門檻越低,工程師越是驕傲。如果一種產品,能夠讓最窮的人群都能用得起、愿意用,那將是工程師們最大的成功。當然,有的產品從當前來看是極其昂貴的,比如航天旅行。但從長遠來看,工程師的目標依然是讓普通民眾都能遨游太空。
因此,基于工匠與工程師的服務目標不同,他們的生產理念也大不一樣。工程師必須是開放的、共享的、知識網絡化的,會一代又一代人不斷迭代改進,短短一百年就將譬如電力的使用、內燃機的改進推動到日新月異的境地。
而且,不同行業之間相互交織促進。比如內燃機的改進就要同時基于石油采掘、材料制造和機械傳動等不同工程門類的發展進步。蔡司的拋光機器人便依賴于計算機的迅速發展,他們要依靠大量的286計算機計算鏡頭的大量數據。
而工匠的生產理念是保守的,他們傾向于維持祖傳技術的神秘和獨自占有,不同行業、不同派系都甚為隔膜。他們的目標不是技術工藝的改進,而是日復一日的精進,最大的成功是對傳統技藝的精確復刻。所以,工匠精神下,對技術的理念不是改進而是傳承,所謂傳統技藝“不能失傳”。
在現代社會,工匠精神適合在某些藝術行業或奢侈品行業,比如愛馬仕的包包,據說至今還是皮匠們手工制造,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以手工方式限制產量,以維持品牌的稀有。
而真正符合大眾福祉的,一定是不留生產冗余,恰到好處即可,消費者不用支付不必要的成本。
那么,工匠精神與工程師精神的不同到底在哪里呢?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發現一件事大多數普通人都做不好,工程師精神就是承認系統可能存在問題,我們必須改進系統。
反之,便提倡工匠精神。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問題往往出在提倡“認真做事”的人,但認真做事總是對的。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