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震
“感性學”是一個保持著沖突的概念。很顯然,鮑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希望把它構(gòu)建為一種“學”,按照其德文中的Wissenschaft,它應該提供 Wissen(知識);按照其拉丁文中的gnoseologia 的后綴,它應該是一種Logos,能夠從中抽繹出邏輯。也因此,鮑姆嘉通寄希望于構(gòu)建一種“認識論”,盡管是“低級認識論”,它是可以通向知識的,即一種可以傳達的普遍必然性。
但這遭到了康德的嚴厲駁斥,先拋下對“感性”的理解分歧不說,康德認為一個集中于“趣味”的領(lǐng)域要想找出普遍有效的規(guī)定,是自相矛盾。康德秉承的是那個被休謨等人激活的古希臘諺語“趣味無爭辯”,認為一種基于個體、主觀和特殊,且表現(xiàn)為愉快(或不愉快)的判斷,不可能攜帶預先的普遍規(guī)定。審美判斷只可能是一種遭遇,是后知后覺,是通過特殊而反思普遍(關(guān)于“反思判斷力”),即便事情不像休謨想象的那樣悲觀,但也至少不像鮑姆嘉通想象的那么樂觀。因此,康德斷言,對于這個趣味判斷的領(lǐng)域,不可能有“學”,只可能有“批判”——對其可能性基礎(chǔ)的檢查,也就是說,不可能形成知識,據(jù)以指導實際的審美活動,只有對這種活動得以發(fā)生的原理進行溯源。
附康德的一段原文:
惟有德國人目前在用“Asthetik”這個詞來標志別人叫作鑒賞力批判的東西。這種情況在這里是基于優(yōu)秀的分析家鮑姆加通所抱有的一種不恰當?shù)脑竿窗衙赖呐u性評判納入到理性原則之下來,并把這種評判的規(guī)則上升為科學。然而這種努力是白費力氣。因為所想到的規(guī)則或標準按其最高責的來源都只是經(jīng)驗性的,因此它們永遠也不能用作我們的鑒賞判斷所必須遵循的確定的先天法則,毋寧說,鑒賞判斷才構(gòu)成了它們的正確性的真正的試金石。為此我建議,要么使這一名稱重新被接受,并將它保留給目前這門真正科學的學說(這樣,我們也就會更接近古人的說法和想法,在他們那里,把知識劃分為auorOTa Kot vomTa,即感性和理性,是很有名的),要么就和思辨哲學分享這一名稱,而把?sthetik 部分在先驗的意義上、部分在心理學的含義上來采用。——康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