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目前收集最早一張
1870年
1870年
1890年代
閩江東流至南臺島一分為二,北支為北港(臺江、白龍江),南支為南港(又稱烏龍江)。
北宋時,江沙沖積合成州(愣巖州,今中亭街一帶),水流一分為二,行人用舟過渡。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見過渡困難,就調集民工造舟為梁,北流較小用舟20艘(500尺),南流用舟100艘(2500尺),合稱“合沙橋”【也有寫作“沙合橋”】。在愣巖州建四洲堂一座,由和尚看橋,在今倉前山建濟川亭一座、西面建一庵,皆作為守橋之地。
后十余年,浮橋雖便捷河岸百姓往來,但大風浪時有破壞浮橋而中斷,外加臺江再生“中州”,河流一分為三。
1900年
1900-20年
1911-1913年
1927年
1929年
崇寧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在橋南建天寧寺(今天安寺)令僧人等負責管理橋務,臺江北流改為16舟,中流73舟,南流13舟,還置田12傾,收成作為修橋費用。
元代,福州西禪寺住持法助(一說是涌泉寺,網絡有寫是萬壽寺),擅建橋,曾在晉江、南安和惠安境住持修建十八座橋。在云游浮橋時發宏愿造石橋,命弟子吳道可入京上奏朝廷,奏許。籌備末及一年募集數百萬貫。元大德七年(1303年)開建,期間法助以八十九歲高齡因病圓寂,其弟子吳道可等人繼續修建,至治二年(1322年)石橋建成。石橋全長170丈,有33孔(一說32孔),橋兩側建有石欄,橋兩首建有小亭供休憩。由學士馬祖常題寫“萬壽橋”與橋上(又稱“大橋”)。為紀念法助,在中亭街建“萬壽頭陀寺”,并立石碑歌頌。
大橋南過中州通南臺島的橋,為江南橋(今倉前橋),開始也是浮橋,萬壽橋建成后改為木石混合結構橋(約四十四丈),乾隆十六年(1751年)被洪水沖毀,時何際速兄弟獨資捐建,改為石橋。
萬壽橋修建后,至清道光年,歷經六次大修。分別為明天順年間、明成化十七年、明萬歷十六年、清順治十四年(橋斷)、清嘉慶十四年(橋斷)、清道光六年。
1930年代
1938年
1939年版,時間為20年代
民國年初,橋面行人擁擠,且不能通車。1930年底開始改建,大橋北面填去五孔(一說6孔),拆石欄石柱,橋面石欄改為鋼筋混泥土,橋面加寬(9米),工程與日本太和工業會社合辦,萬壽與江南兩橋耗費大洋十四萬元。1945年1月16日,日軍機炸斷北段橋面數處。后由駐馬江的日本工兵架設木橋通行,直到抗戰勝利后修復。
1970年,福州市政府對萬壽、江南兩橋改建并聯為一,全長558米,橋面加寬至11米,橋身增高13.69米,同時保障300噸以下船只通行,改名解放大橋。
1992年被列為福州市重點保護單位。
1994年大橋橋墩被洪水崩離原位,停止使用。并在原址建新橋。
時間不詳
洪水 時間不詳
可見過船之不易 時間不詳
橋面之擁擠,推測時間為1900-30年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