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點:專注靈魂世界心理成長
15
其實任何一件事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會不自覺出現各種各樣的擔憂,各種各樣的焦慮,甚至各種各樣的思考。
我們喜歡聽某一個人的演講,是因為這個人在表達一些觀點的過程中,在升級我們的思維,在提升我們的認知度。
如果這個人說得這些東西,是小學生的那些東西,我們還喜歡去聽嗎?就不會喜歡去聽了。就會覺得水平也就這么一回事。
所以我們很多人越長大越難以獲得快樂,是因為快樂的滿足閾限越來越大了。再也不是一兩毛錢的冰棍所能滿足的。
就像小時候總是期待著過年,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吃上那么多好吃的。在平時吃得就是平淡無奇的。
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是可以的,總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其實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是因為在那個時刻自己特別自信,自己特別有狀態,甚至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如果一件事被耽誤了,一件事被誤導了,一件事不知道怎么辦了,那么這時候還會很有信心嗎?就不一定會了。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就像做一套100頁的課程輔導教材,一天做一頁。
一百天就做完了。如果一直不做,每天都不做,那么100天后,自然而然這套輔導教材還是空白。
前者因為做完了,成績得到巨大的提升;后者因為沒有做,所以成績就會很差。
面對鍛煉身體,有些人每天都會跑步三公里,也就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
但是持之以恒,每天都去堅持,一個月沒什么變化,半年沒什么變化,一年沒什么變化,但是三年后,就會發現變化的特別明顯。
但是有些人幾十年如一日都沒有去鍛煉身體,所以身體就任其發展,整個的身材就會變得不協調。
所以這就是做與不做的區別所在。
我為什么會這樣去做比較和對比,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很多事情都是做出來的,都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
這么淺顯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是總有那么一些人是明白,心理也明白,認知上也明白,就是在行動上耽擱了。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那些暢銷小說。問過作者,他們在寫這部小說的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感受是如何的?自己的精神狀態是如何的?自己到底最終的結局會是怎么樣的?
很多作者說:當時沒有想那么多,反正覺得就是應該要寫,要不斷去寫。哪怕現在寫得沒什么結果,但是相信總有一天:自己的付出會有相對應的回報。
所以當這位作者在出名的那一天之后,他之前的作品就被看到,甚至被很多人所喜歡。
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者喜歡一件物品,其實就是那樣的一種感覺。感覺來了,它就是對的存在。
有些人,一見面,仿佛很多年見過,甚至覺得上一世都見過。但是有些人,一見面,感覺就是仇人,感覺就是不想見得人。
其實這都是自己得抉擇和真實得心理感受。只不過我們很多人被束縛住了,沒有現實性去真正了解。
喜歡思考的人,就會一直在思考。喜歡奮斗的人,就會一直在奮斗。喜歡躺平的人,就會一直在躺平。
自己愿意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選擇權和決定權都在自己手上,就看自己的意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