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三張照片。
這是很有意思的三張照片。
它們與太陽系未來的演化有關!
這三張照片拍攝的是同一片天區,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背景天體都相同。
不同的是:這三張照片拍攝的時間不同。
第一張是2009年之前拍攝、中間那張是2020年、第三張是2023年。
它們有什么區別呢?
第一張的中間什么都沒有、第二張中間出現了一個亮點、第三張中間的亮點變成了一個很微弱的點。
所以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個方位似乎出現了一個明亮的東西。
那它是什么呢?
這個亮點的距離在25000光年外,很遠!
所以它的亮度忽然增加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什么呢。
超新星爆發?
并不是,它的亮度之所以會變亮是因一種很奇特的效應--引力透鏡效應。
引力透鏡效應就是引力場偏折光線產生的一種類透鏡的行為,它是1936年由愛因斯坦提出。
不過這個引力透鏡并不像我們之前所說的是強引力透鏡效應。
強引力透鏡效應可以讓背景天體成像,像愛因斯坦環、愛因斯坦十字這樣。
這個引力透鏡它無法成像,但它卻能讓背景天體的亮度增強,這樣的引力透鏡效應我們稱為微引力透鏡效應。
借助這個效應它可以幫助我們尋找一些很暗不容易看到的天體。
比如黑洞或者行星。
當這些暗淡的天體經過一顆恒星時,微引力透鏡就會使得恒星的亮度增強,那么根據這個現象天文學家就能大致推算這顆天體的質量,從而確定它是顆什么樣的天體。
那三張照片拍攝的場景便是這樣的現象。
它是天文學家于2020年發現,將其命名為KMT-2020-BLG-0414。
我們看到的那個增強的亮點是微引力透鏡使得一顆恒星的亮度增強。
它距離我們大約25000光年,引力透鏡效應讓它的亮度增強了大約1000倍,從而讓天文學家看到了它。
而產生微引力透鏡的天體經過計算,它是一個恒星系統,由兩顆行星和一顆恒星組成。
其中的一個行星為類地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2倍;另一個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7倍,這個質量應該是顆棕矮星,不過還要等進一步的確認。
這個恒星系統距離我們大約4000光年。
說到這里,這個通過微引力透鏡發現的系統似乎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但之后在找主恒星時事情就變的有趣了。
還記得剛開始我們提到的這個系統與太陽系未來的演化有關。
那到底有什么關聯呢?
通過微引力透鏡天文學家可以推測兩個行星的蹤跡。
但它的主恒星和行星不一樣,它應該可以被看到(行星太暗所以無法看到)。
所以在2023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進行了細致的觀察,但奇怪的卻是他們無法看到主恒星的身影。
這很奇怪,因為正常情況下,這個距離主恒星只要不是非常的暗它就應該被看到。
但這顆是怎么回事?
它為什么看不到。
在排除了其它可能之后,研究人員最終給出了一個答案,這顆恒星很可能是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大家都知道這是恒星死亡之后所留的內核。
而太陽呢,大約在50億年之后也會慢慢的演化為一顆白矮星。
當它成為白矮星之前,會經歷一個膨脹的階段,也就是變成紅巨星。
這個時候它會吞噬掉水星金星地球甚至火星。
所以到那個時候地球很大可能是會被太陽吞噬,從而滅亡。
不過有的天文學家也認為,太陽在膨脹的時候質量會有所損失,這樣地球的軌道就會擴大,而擴大后或許就可以逃離被太陽的吞噬的命運。
但這個猜測有沒有可能呢。
這個系統或許就是答案!
若主恒星真是白矮星的話,在它周圍發現的那個兩倍地球質量的行星,它如今距離白矮星在2個天文單位左右,這個軌道和地球擴張后預計的軌道很相似。
所以在此之前它可能也像地球現在這樣和距離主恒星1個天文單位的距離,主恒星演化為紅巨星質量損失后,它的軌道擴張到了如今的距離從而避免了被吞噬。
所以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例子,預示著地球到那個時候或許也可以這樣存活。
不過對于生命的話可能并不友好,因為在成為紅巨星前恒星本身會變的極不穩定,會釋放強大的能量從而剝離行星的大氣使它不再宜居。
所以即便地球那個時候可以存活,但生命或許已經無法維持。
不過也說不定那個時候的科技已經可以讓人類遨游星際,地球也不再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未來的事,誰能說的準呢。
只不過這個系統讓我們看到了地球一絲生的可能。
這項研究于2024年9月26日發表在了自然天文學家期刊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