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釋道?儒是儒家,釋是佛家,道是道家,三者有什么異同點?幾千年來,為什么三者能夠并行不悖?儒釋道三種哲學,究竟應該相信哪個?
個人認為,儒釋道三者并沒有本質上的沖突,三者都是為了人類自身而服務。它們都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人類的本質罷了。
儒家講究治世;佛家講究修心;道家講究存世。
也就是說:儒家入世,佛家半出世,道家出世。
無論入世、出世、治世、存世,還是修身養性、修心養德,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類自身能夠活得更好更久而已。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合理治世,然而誰都可以治世嗎?誰都有能力治世嗎?顯然并不是這樣。
選擇合適的人治世,世界就會變得更好;選擇不合適的人治世,則可能把世界帶向毀滅。
因此,那些積極入世治世的人,在擔當治理天下的大任之前,總要有點道德修養、有點智慧能力才行吧!
假如治世之人都像西晉皇帝司馬衷一樣,兩耳不聞天下事,以一句“何不食肉糜”而遺笑天下,豈不荒唐!
所以,人們要想入世治世,就必須要有道德修養,就必須要有智慧能力。否則天下必然會走向崩壞離亂。
所以孔子主張修身,主張格物致知,主張心正意誠,主張一心一意地做事情。如此之后,治理天下的重任才能放心交給他。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在孔子看來,不僅治理天下的人需要提升自我修養,普通人也需要提升自我。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也就是說,我們還有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物格、知至、意誠、心正。
物格,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知至,就是學有所成;意誠,就是誠實守信;心正,就是有理想、有道德。
這便是儒家的入世治世思想。然而幾千年來,識字的人并不多,窮苦的人卻很多,這些窮苦之人根本就沒有機會深入學習真正的儒家思想。
漸漸地很多被歪曲的儒家禮教思想,也就慢慢變成了少數人奴役天下的工具。
真正的大儒,只在于其心理、在于其思想、在于其學識,而不在于其身份、地位、規矩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人人皆可成為大儒,而不僅限于那些王侯將相。
然而在古代,儒家基本成為了王侯將相手中的玩偶,即使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才華,也很難得到真正的重用。
所以,幾千年來,雖然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但是其思想精髓卻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揚。其得到發揮的東西,反而是其禁錮人的一面。
只要是較為全面的思想,總會有發揚人的一面,也會有禁錮人的一面。
也就是有揚有棄,發揚人的優點,禁錮人的缺點。儒家如此,佛家如此,道家也如此。
假如某種思想反而禁錮了人的優點,發揚了人的缺點,那么這種思想也便走上了歧路。
儒家思想或許便是在歧路上兜兜轉轉地走了好久。但是其入世治世先要修身的主旨思想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然而天下之人那么多,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參與治理天下。那么剩下的人應該怎么辦?難道真的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花費同樣的精力去修身嗎?
王侯將相、書香門第,可以花費幾十年去提升自我修養,普通老百姓可做不到,也沒有那個實力去做。
于是佛家就誕生了。也就是說,不僅儒家參與治世的人需要修身養德,普通人、所有的天下人也需要修心養性。
而且對于普通人來說,佛家可能是比儒家更為簡單直接的修身養德的方法。
佛家主張修心,主張明心見性,主張在精神層面跳出紅塵羈絆,跳出水深火熱、苦哈哈的現實生活束縛,以實現自我心靈層面的超脫。
普通人要想實現超脫,需要修佛,本質上就是要修心,就是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直白點,就是要實現生活自洽、不煩惱、不糾結、不埋怨,坦然面對一切。
用魯迅的話說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用老百姓話說就是: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
用網絡名言說就是:世界上沒有什么煩惱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
這些思想在本質上都是佛家的超脫思想。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儒家入世、佛家超脫。儒家修身以入世,佛家修心以超脫。
無論儒家還是佛家,它們都是一方面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或者用“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以禁錮人的缺點;
同時另一方面又鼓勵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者超然物外,不被名利所左右。
而道家則不管什么入世和出世,也不管什么修身和修心,他們主張長長久久、舒舒服服的存世。也有人叫它長生久視。
也就是說,道家既需要修身,也需要修心;既可以入世出世,也可以治世存世。假如你看不懂儒家和佛家,也就更看不懂道家。
在道家看來,世間的一切學問不過就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世界上長長久久地活下去罷了,也就是長久存世,也就是入世以濟世、出世以超脫。
假如一個人入世不能濟世、出世不能超脫,那不過就是被困在滾滾紅塵之中罷了。
無論修身還是修心,儒釋道在本質上都是在教導人們:要想生活過得美好,就必須要提升自我,就必須要入世以濟世、出世以超脫。
也就是說,人既要有濟世的能力,也要有超脫的能力,這便是修養身心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然而世人大多既缺乏濟世的能力,也缺乏超脫的能力,這是因為世人大多并不懂得如何修養身心、如何提升自我。
至于怎么提升自我,則見仁見智。幾千年來,在修養身心提升自我這方面水平最高的,也就是儒釋道三家而已。
雖然儒家明確主張治世和濟世,但是他們沾染的名利權謀太重。相比于注重修身,后世之人更看重治世所帶來的名利。
然而,他們不知道:假如沒有修身,又何能治世?又憑何治世?道德修養、智慧能力,哪一個不是通過修身自律得來的啊!
所以,幾千年來,儒家道場慢慢地就變成了名利場,誰還去苦哈哈的修身養德、提升自我呢?即使有,那也是鳳毛麟角,與周圍格格不入。
儒釋道雖然本質相同,都是在講如何提升自我,但是它們也有沖突之處。其沖突之處就在于:
假如儒家之人修佛了,超脫了,他便可能開始淡泊名利了。一個因修佛而淡泊名利的人,必定與儒家治世的名利場格格不入。蘇東坡或許便是此一類人。
所以,儒家與佛家必然會有很大的思想沖突。然而沖突歸沖突,他們也必然誰也奈何不了誰。
儒家比較適合王侯將相、適合那些名利心比較重的人。
佛家比較適合那些生活在底層苦苦掙扎而又無法自洽的人。
道家與儒家的沖突也是類似。道家適合所有人,它兼容并蓄,但是他對人的思想智慧水平要求比較高。
儒家和佛家是站在人類自身的角度去提升自我,道家則是站在萬物的角度去提升自我。
儒家入世、混同于世;佛家半入世、半出世;道家出世、不求名利、隨心所欲。
假如把道家比作大海,修道的人就像大海中的魚兒,能在大海中翻起多大的浪花,全看自己的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