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科普中國,CIKI。
四川多地鲴魚大爆發
鲴魚是鯉形目鯉科鲴屬的中小型魚類,成年后體型最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他們的外形非常的普通,其身體修長且側面呈扁狀;背鰭具光滑硬棘;魚嘴小且朝下長,下頜鏟形,邊緣常具角質突起。魚嘴的這些特點跟它們的覓食習慣息息相關。
鲴魚被認為是能凈化水體的益魚,其主要棲息于水域的中下層,尤其會待在河流底層富含腐殖質以及淤泥的區域,因為這里有它們最愛的一些食物,比如:植物碎屑、水底腐殖質和水生昆蟲等等。因為愛吃這些沉積物,它們確實能改善水質,促進水生環境的良好循環,它們甚至有個現在看來不太好聽的名號“水中清道夫”。
而且鲴魚本身又是很多食物鏈上層掠食者的食物,因為它們在自然環境中是非常受到歡迎的,即使它們的繁殖效率非常高。
近年來,四川多地確實遭遇了鲴魚數量激增的情況,很多人隨手往江里一拍,就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鲴魚染黑了江水。甚至在前陣子的鲴魚繁殖期,有人直接蹲在江邊伸手就撈到了鲴魚,就是多得這么離譜。
這一狀況與長江為期十年的禁漁政策以及四川實施的季節性禁漁舉措密切相關。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嚴格執行,顯著降低了生產性捕撈的頻率,為鲴魚等水生生物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繁殖和棲息環境。同時,四川在每年3月末至6月末期間,不僅全面禁止了商業捕撈,還嚴禁垂釣活動,這一措施進一步為鲴魚的繁殖與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另外,四川位于長江的上游地帶,其境內遍布著眾多的江河與湖泊,這些水域為鲴魚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和繁殖所需的自然環境。
鲴魚的養殖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繁殖能力較強,因此市場供給量相對穩定。很多養殖戶愛養鲴魚,因為不但能賣,本身也能凈化魚塘。
但是盡管鲴魚在生鮮市場上是有一定的消費群體的,但由于其口感和味道實在是比不過大多數淡水魚,因此在其泛濫了的四川,當地人反而對鲴魚的消費意愿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嫌棄”,有網友在“鲴魚泛濫”的視頻的評論區留言表示,在他們四川當地,是真的連狗都不吃鲴魚。
直白地說:鲴魚的泛濫并未對四川當地的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鲴魚為何不受食客歡迎?
我們知道,川菜以其獨特的麻辣味而聞名,而且川菜炒起來非常看重“鍋氣”,再加上重油重鹽的爆爽調味,經常被人調侃炒鞋底都好吃!但為啥鲴魚經過川菜料理還是不受食客歡迎呢?
首先是鲴魚的肉質很松散,咋料理口感都不夠緊實,吃起來體型就不太好;其次是鲴魚的魚刺小且非常多,吃起來很煩,雖然刺軟不至于卡喉嚨,但很難吃爽。這本身是鲴魚作為較底層的魚類應對掠食者的手段,沒想到用到人類身上了。
另外,鲴魚在水域的底層活動,本身就容易帶有較重的土腥味,而且它們甚至在自然界充當凈化者的工作,吃的那些沉積物更放大了其土土腥味。更要命的是,鲴魚本身的味道很淡,有些口味重的人是真的只能從鲴魚身上吃到臭味。
而且有些養殖戶是純把鲴魚當成“凈化器”用了,但他們還是會把這些鲴魚拿出來賣,導致這些鲴魚的口感和味道更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