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不僅是旅游勝地,更是一座巨大的森林水庫。”近日,在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滎經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李勝康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燕山管護站站長周文沙一行上山巡林,并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公園內,抬頭可見高山密林,低頭可觀溪水潺潺。然而,森林怎么會跟“水庫”聯系上呢?
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水庫:每平方公里可貯存5噸至10噸水
“森林不一定看得見水,卻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庫。”李勝康介紹,森林具備涵養水源、防洪補枯、凈化水質等多重生態功能。森林能鎖住水分,防止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下雨時,森林吸收和貯存雨水,無雨季節又能緩緩滲出補給旱季的徑流。同時,經過森林的凈化,河水也會更加純凈。據統計,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貯存5噸至10噸水,1萬公頃林地所含水量相當于一座300萬立方米的水庫。滎經縣森林覆蓋率80.3%,居全省第一,現有林地面積159445.18公頃。“我們滎經縣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是相當強的,全縣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水庫。”李勝康說。
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
多措并舉,爭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大家進入林區一定要注意防火,嚴禁野炊、燒荒、吸煙;同時還要愛護生態環境,不要亂扔垃圾。”周文沙一邊向村民發放宣傳冊,一邊強調整個森林公園已納入森林防火常態化管理,隨時隨地都要做好防火工作。而幾位村民都是附近的原住民,他們正按照林業部門的安排,正在翻地栽種珙桐、漆樹、青杠等樹苗,用于公園內的生態林補植。
護林員正在開展森林防火宣傳
“除了森林防火,我們還開展了多項工作,保護好我們的森林水庫。”李勝康介紹,滎經縣嚴厲打擊濫砍濫伐、毀林開荒等破壞林地的行為,同時嚴格入山準入制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全縣每年更新造林1.5萬畝以上,可以說全縣基本沒有空地,老百姓自發種樹的積極性非常高。”李勝康解釋說,滎經縣將森林保護與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重點發展方竹、黃柏產業。其中方竹是大熊貓的主食,方竹筍鮮嫩可口,也是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林糧”。滎經縣還是全國黃柏種植大縣,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黃柏是一種高附加值的中藥材,種植十年后,每畝收益高達6至7萬元。他認為,生態效益加經濟效益,是群眾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最直接的動力。
怎樣建好“森林水庫”?挖掘空間科學增綠
前不久,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印發《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實施方案》,明確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積將達到2.65億畝,森林固土能力超過3.5億噸,森林蓄水能力達到1000億立方米,著力建設長江黃河上游“綠色天然水塔”。如何推進“天府森林水庫”建設?
森林里的清澈溪流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推進“天府森林水庫”建設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林草固土保水的優勢作用,進一步提升全省水源涵養能力,涵水為庫、滋潤河山,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特別是在挖掘空間科學增綠方面,在目前全省基本實現應綠盡綠的基礎上,科學挖掘大江大河源頭、干流及主要支流等區域造林綠化空間,有序開展造林種草,有效增加全省林草固土保水的綠色本底。
作為全省森林覆蓋率第一的滎經縣,并沒有止步于現狀。下一步,滎經縣將進一步提升水保區森林保護力度,對水源上游的疏林地進行補植;開展流域植被補植,對溝道、河流的兩岸進行植樹造林,主要種植方竹,打造集采筍、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基地;同時,加強礦山尾礦復綠,對牛背山花崗巖礦區、泥巴山花崗石礦區的廢棄礦場進行植被恢復。“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提升全縣的生態價值,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讓它們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李勝康說。
(川網傳媒·四川手機報記者 劉瑞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