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見過一只夜鶯啼囀著愛情的頌曲,為一朵紅玫瑰獻祭了自己的生命?
你可曾見過一只燕子冒著寒風把希望送去,爐火中燃著熔不化的鉛心?
在這次的讀書會中,各位書友們通過視頻走進王爾德的一生,再通過閱讀聽一曲《夜鶯與玫瑰》中夜鶯的不眠之歌,吹一陣《快樂王子》中參雜苦難、快樂與救贖的寒風,最后拿出自己那朵“珍藏的玫瑰”,透過經典,為愛情與犧牲加注,為博愛與無名泣歌。現在,讓我們進入本期珞新讀書會,共赴一場凄美而又殘酷的旅行。
初識
(一) 走進王爾德
王爾德,一個以筆為魔法棒的作家。他用對美的極致追求編織出既純真又深邃的“成人童話”,他的故事里總是藏著諷刺與哲思,和對美與愛的無畏頌歌,讓人在歡笑與淚水中重新審視世界。王爾德從不是一個“標準的”童話作家,他的作品值得人們反復地去研讀、思考和感悟。
本次讀書會中,在通過具體的作品走進王爾德之前,我們先聽了聽大家對他及他的童話的看法。
24級新聞院的高曉雅同學說:
王爾德的童話中有非常多的隱喻在里面,需要更多的理解力才能讀懂。
24級經管院的熊冉彬同學說:
王爾德童話更偏向于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及對人性、生命與救贖的思考。同時他的童話中也體現了他的唯美主義。
24級經管院的郝家睿同學說:
不同于安徒生式童話的大團圓結局,王爾德童話大多都是以悲劇結尾,而且通常是戛然而止的,引人深思。
向右滑動查看更多
接著,學習部的成員精心為大家選擇了一個視頻,希望通過此視頻帶著大家走進王爾德的愛與痛,體會他作品中對美與愛的悲情詮釋源自何處。
中場
(一) 《快樂王子》精讀
學習部的成員給大家發放了《快樂王子》的文本,各位書友們在精讀中思考。
(二) 快樂王子的快樂、善良、愛與苦難
閱讀結束后,在給出的苦難、諷喻、善良等有關主題的提示詞的引導下,書友們暢談了自己對《快樂王子》一文的獨特解讀。
1. 快樂:
24級經管院的李成文同學說:
快樂王子在他死后被架在高處,他所看到的都是百姓的窮苦和社會的險惡,他才意識到生前那些在王宮里看到的美好和榮華富貴并不是真正的快樂。而后來他拜托燕子替他去給苦難的人們送去珠寶、黃金,最終自己一無所有、變得丑陋,但他由于幫助到了苦難的人,精神上得到了升華,還收獲了與燕子的愛情,這才是他認為真正的快樂。所以說這就讓我就是加深了我對真正的快樂理解,真正的快樂并不是在于財富、地位,而是在于自我的升華和對別人的善意。
2. 愛:
23級新聞院的徐佳同學說:
在這個故事里,燕子一開始是不懂愛的,他愛上蘆葦只是被她美麗的外表所吸引,但是在蘆葦不符合他的期待的時候他就離開了,這不是真正的愛。而在快樂王子這里燕子才懂得真正的愛,他愛的是快樂王子的靈魂,并且愿意陪著他去幫助窮苦的人。所以我認為是快樂王子用自己的善良教會了燕子什么是愛,愛是陪伴與靈魂的契合。
3. 善良:
24級新聞院的高曉雅同學說:
我覺得被需要是人類最高級的快樂,行善者才是受饋贈的人。但是在這個故事中我認為王子和燕子的善良最終是害了他們自己,這又何嘗不是在告訴我們善良和美好的品質也是需要鋒芒的。
24級新聞院的張一諾同學說:
我覺得快樂王子和燕子的善良他們一方面是純潔的、不及結果的、甘于奉獻和犧牲自己的,而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天真、無用的。比如說收到這些珠寶的人不會認為是有人體憐他,而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在哪,而且快樂王子送給他們的東西可能只會暫時的緩解他們生活的貧苦,但不會起到一個質的改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 苦難:
24級經管院的李成文同學說:
在這個故事中苦難可能一個層面上是社會百態的這個苦難,而還有一層是快樂王子,他生前的時候被困在圍墻里,他只能看到好的而看不到苦難,他不能為那些苦難者做些什么,所以他的快樂也是很悲劇的,這才使他在看到這些苦難之后才想去為這些人做一些事情,但是即便他傾盡所有,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局。但是快樂王子他竭盡所能了,這就是值得歌頌的。還有一個苦難就是上流社會的虛偽,文中在很多地方也有折射和諷喻。
23級新聞院的宋宏偉同學說:
我認為快樂王子中有兩層苦難,一層是窮人的苦難的緩解要以快樂王子和燕子的開始苦難為代價,而更深的一層苦難就是他們的解脫要寄托于上帝。我覺得這就是王爾德對西方宗教中面對苦難要逆來順受而不是去改變的這一觀點的一種批判。
5. 思考:
為什么快樂王子而在燕子死后他的心才碎成了兩半,而前面他看到的那么多苦難都沒有使他心碎?
24級經管院的李成文同學說: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快樂王子生前是快樂的,死后也很受崇拜,他雖然感受到了這些百姓的苦難并且幫助了他們,但是由于這些人不知道是誰幫助的,也無從感謝,所以不會對他造成很大的情感觸動。而直到燕子的到來,盡管他們之前素不相識,但燕子愿意為了王子的事業去犧牲,這種愛是特別壯烈、偉大的,所以說王子的心就會被這種感情所震撼,在燕子死后心才會碎成兩半。
24級新聞院的高曉雅同學說:
我認為燕子和王子之間的感情是一種愛情,王子最終是為自己愛人的死而心碎。
(三) 《夜鶯與玫瑰》精讀
討論完《快樂王子》之后,讀書會來到了精讀《夜鶯與玫瑰》的環節,對于這一篇文章,我們主要思考的主題是理想與現實的愛情。
(四) 愛情的理想與現實
《夜鶯與玫瑰》一文中,學生、姑娘和夜鶯分別是愛情觀中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代表,這之中蘊含著王爾德對愛的理解和對現實的批判。夜鶯最后的死和玫瑰最后被碾碎的結局令人感到惋惜與難過,同時也引人深思。關于其中的愛情觀,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24級經管院的李成文同學說:
在這個故事里夜鶯為學生付出了一切也沒有得到學生的愛,這種愛其實是一種很悲憫的愛,我覺得這可能跟作者的人生經歷有關,他也是為了一個實際只想利用他的人付出了功名、未來甚至生命,這種愛也許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不成熟的愛,會給別人帶來為難。而我認為真正的愛不是為了愛別人而愛別人,而是互相的愛,這首先就是需要去評判雙方之間的感情是否是相互的,然后要學會去克制,不能給對方帶來困擾。同時呢這個學生也是不懂愛的,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夜鶯才是真正愛他的。
24級經管院的熊冉彬同學說:
我認為第一個就是夜鶯認為為了愛情可以付出生命這種思想是非常不可取的,愛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為了愛情不要生命。第二個就是在這之中學生用的是夜鶯給的玫瑰去追求姑娘,這樣的話我認為是不配愛一個人的,真正愛一個人的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愛。
24級新聞院的高曉雅同學說:
我認為《夜鶯與玫瑰》是一個關于犧牲和愛情的非常凄美的故事。夜鶯它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我們應該去理解它,因為選擇如何去愛是一個人的自由。在這個故事里夜鶯懂得愛也渴望愛,男孩渴望愛而不懂愛,女孩只有對金錢與權力的愛。明確了這三者的性質后,有一句話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浪漫至死不渝,也正因如此浪漫成為了一個我們歌頌的東西。而在現實中我們可能會覺得夜鶯很可笑,就因為男孩的一句話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從精神層面來看夜鶯一直到死的那一刻它都希望男孩和女孩之間能收獲愛情,我認為這也很偉大吧。
24級新聞院的張一諾同學說:
我稍微有點不同的就是我并不認為夜鶯是愛學生的,它是對純潔的、但在現實面前會崩塌的愛情的愛,并且它寧愿為此付出生命也要去追求,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勇敢的嘗試。
(五) 王爾德的人生觀
在解讀完王爾德的兩篇童話之后,各位書友們思考了它們的共性,并試圖從中理解王爾德、理解他獨一無二的童話。在王爾德的作品里總是夾雜著對社會現實的諷喻,最終的結局也總是悲劇,但是正所謂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都毀滅掉,在王爾德的文字里,我們總是能窺探出那種極致的美。結合前面了解到的王爾德的人生經歷,大家試圖理解他的作品中的觀念。
1. 愛情:
24級新聞院的高曉雅同學說:
王爾德自身的愛情就是很悲的,但他也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愛情,而他筆下的夜鶯也是這樣,夜鶯雖然沒有得到好的結局,但是它一直在追求它心中的愛與美,這也是王爾德所歌頌的。而王爾德最終也是在愛之中釋懷。
2. 事業:
24級新聞院的彭思晨同學說:
在《夜鶯與玫瑰》中這個學生最終還是選擇了讀書,這也就意味著在他在愛情與現實中他選擇了現實的事業,這其實也反映了王爾德對于自己愛情與事業的矛盾的心態。一方面愛情為他的事業提供了靈感的源泉,但另一方面愛情也可能摧毀他的事業。
尾聲
(一) 珍藏的玫瑰
在讀書會正式舉辦前,學習部的成員們通過郵箱收集了大家對于王爾德童話的感悟和與之相關的體驗,并制作成了文摘視頻,供大家欣賞。這些思緒的火花,不僅映照出王爾德童話如何微妙地雕琢著人們的人生觀與愛情觀,更促使每位書友的心靈深處泛起層層漣漪,收獲了更為深刻的體悟。
(二) 贈送小禮品
本次讀書會設有參與獎和優秀獎,每位參與的同學都收到了幾張玫瑰長島書簽,此外,根據積分制,發言最多的四位同學還收到了一個玫瑰胸針。而對于參與前推投稿的同學,學習部還發放了玫瑰鏤空書簽作為額外的獎勵。
本期珞新讀書會到這里就圓滿結束啦!學習部很開心能在金秋時分與大家共同探索作家王爾德,品讀《夜鶯與玫瑰》和《快樂王子》。我們會綜合收集到的大家對書籍的推薦選擇下一期讀書會的閱讀書目,期待和大家在下期相遇,共赴新的旅程!
文字 | 珞新傳媒 學習部 苑宏佳
圖片 | 珞新傳媒 學習部 李啟陽
運營 | 珞新傳媒 新媒體部 黃敏
審核 | 胡靜文 珞新傳媒 劉藝博 王庹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