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于山、藏糧于林、搖錢于樹、固碳于木。今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在全國率先開展“森林四庫”建設,高水平打造全國“森林四庫”建設示范省。兩個月來,四川各地聚焦森林的“水庫”“糧庫”“錢庫”“碳庫”功能,如何真抓實干?又有哪些進展?記者走進多地進行了探訪。
“森林是多元功能和多重價值的集合體,‘水、錢、糧、碳’分別闡釋的是森林的四大功能,庫則意味著充沛、豐盈、可持續。”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以下簡稱“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水庫和碳庫是森林的基礎性功能,更多體現森林的生態效益,錢庫和糧庫是森林的拓展性功能,更多體現森林的經濟效益。建設“天府森林四庫”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蓄水于山: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
“1萬公頃林地含水量相當于一座300萬立方米的水庫。滎經縣現有林地15.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0.3%,居全省第一,全縣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大水庫。”11月15日,記者跟隨雅安滎經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李勝康一行,到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開展巡林。公園內,抬頭可見高山密林,低頭可觀溪水潺潺。
如何建好、保護好“森林水庫”?“除了做好森林防火,我們還開展了多項工作。”李勝康介紹,滎經縣嚴厲打擊濫砍濫伐、毀林開荒等破壞林地的行為,同時嚴格入山準入制度,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全縣每年更新造林1.5萬畝以上,“可以說全縣基本沒有空地”。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10月30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政策吹風會,對《實施方案》進行解讀。會上,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天府森林水庫”建設,目的就是充分發揮林草固土保水的優勢作用,進一步提升全省水源涵養能力,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聚焦“天府森林水庫”打造,《實施方案》突出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和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兩大任務。具體來看,四川將實施長江上游干支流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四川盆周山區生態修復工程。同時,還將加強退化天然林修復,到2030年,實現保護修復退化天然林2000萬畝。
藏糧于林:八大林糧豐富百姓餐桌
“山上種油茶,林下種菊花,都是優質的綠色有機食品。”11月14日,在內江隆昌市“天府森林糧庫”油茶核心基地,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在為菊花除草,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豐收。隆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級工程師林貴全介紹,該基地是今年開建的首批省級天府森林糧庫建設項目,占地5745畝,計劃兩年內打造完成。目前已完成840余畝低效林改造,不僅改種了油茶樹,還利用油茶樹生長間歇期,在林下種植了500畝貢菊、婺源黃菊。整個項目建成后,預計可增產林糧1.5千噸,實現綜合產值1.2億元。
其實,早在2023年,四川就率先在全國啟動建設“森林糧庫”。全省劃分為平原丘陵區、盆周山區、川西峽谷區和攀西地區四大區域,組織實施千萬畝核桃提質、百萬畝油茶倍增、百萬畝油橄欖領先、百萬畝竹筍培優、百萬畝林藥提升、千萬畝林菌雙增等六大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木本糧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藥材、林產調料、林產飲料、森林水果、食藥用花卉等八大林糧和林下種植、養殖、采集三種模式。
此外,四川還首次以競爭性立項方式遴選出20個“天府森林糧庫”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全省新增林糧經營面積115萬畝,總面積突破8015萬畝,產值達1600億元,較“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啟動前分別增長約9.6%、28.8%、25.8%。《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林菌規范化種植或者采集面積達到1000萬畝,年產菌類200萬噸以上,建成森林藥材規范化基地200萬畝以上,全省木本油料等“林糧”產量超過2000萬噸。
搖錢于樹: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老百姓自發種樹的積極性非常高,因為除了有生態效益,還有經濟效益。”李勝康介紹,滎經縣正在布局建設集生產、觀光、采摘、科普于一體的5個萬畝基地,即龍蒼溝萬畝森林竹筍基地、青龍萬畝森林油料基地、青龍萬畝林茶基地、安靖泗坪萬畝森林藥材基地和牛背山林麝林下養殖基地,經濟效益前景可觀。值得一提的是,滎經縣現有黃柏20萬畝,是全國黃柏種植大縣。黃柏樹是一種高附加值的中藥材,種植十年后,每畝收益高達6至7萬元,“是真正的搖錢樹”。
“天府森林錢庫”的價值還體現在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十月中旬以來,廣元旺蒼縣的紅葉景觀刷爆朋友圈,當地的紅葉游持續火爆。在米倉山鹽井河峽谷景區,4萬余畝彩林絢若云霞,震撼心靈。截至目前,旺蒼縣米倉山鹽井河峽谷景區已累計接待游客超3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2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600余萬元。生態優勢變成了發展優勢,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2023年,四川林草產業綜合產值達到5200億元,全省林草生態旅游綜合收入近1900億元。《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積達到2.65億畝,林業綜合產值達到1萬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超過6000元,全省生態旅游康養產值達到3300億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達到2.2萬億元。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將主要圍繞促進森林物質產品更能“賣錢”、促進森林文化資源更能“變錢”、促進森林保護修復更能“換錢”、促進森林生態價值更能“藏錢”四個方面推進“森林錢庫”建設。
固碳于木:林盤光合作用也能賣錢
“林盤保護好了,光合作用也能賣錢。”成都市郫都區安德街道云橋村是成都首批生態類碳匯交易的受益者,最近又被評為成都市第三批近零碳排放區建設單位。2023年,該村22個林盤和2個濕地產生的碳減排量,為村里帶來了3.5萬元的經濟收益。“錢雖不多,但意義非凡。”云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肖春說,云橋村是郫都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發展受到嚴格限制。通過碳匯交易,找到了“綠水青山”實現價值轉化的新路徑。
據悉,在“天府森林碳庫”建設上,四川已開展林草碳匯開發項目試點。兩年來,25個試點地區(單位)實施固碳增匯示范工程165萬畝,打造大熊貓國家公園非煤礦山生態修復、馬尾松退化林修復等12個固碳增匯示范樣板基地,開發碳匯項目30個,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走在了全國省級層面開展試點工作的前列。
“結合試點經驗,增強森林固碳增匯能力是建設‘森林碳庫’的關鍵,所以我們將繼續做好森林資源保護,實施好國土綠化工程項目,推動森林碳儲量高質量增長。”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將聚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碳普惠機制建設,拓展區域性林業碳匯消納渠道;探索完善“林業碳匯+生態司法”修復等模式;向創新林業碳匯金融機制等方面發力。到2030年,全省林業碳匯項目包裝規模超過3000萬畝,森林碳庫生態價值轉化體系基本形成。
下一步,四川將圍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財政金融支持、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儲備林建設、林草科技支撐、林草碳匯、生態效益監測等方面,出臺一批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和技術指南,有力推動《實施方案》落地落實。
(川網傳媒·四川手機報記者 劉瑞強 鄭剛 徐振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