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欲望。”層層相扣的生態之鏈,連接著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物。而手持屠刀與尸骨的人類,是標記著鏈的頂端,還是帶來鏈的終結?
郁郁蔥蔥,漫山遍野,高山伴隨原始森林的背景將舞臺染成一條蒼綠之徑。柔軟的黑紗裙是肥沃的土壤,遍布著各色的繁花,左手銀色的枝干上,血紅的花朵肆意怒放,在其之下是濃烈似欲滴水的暗綠枝葉。自然界的生產者,生物鏈的起源——植物,拖著猶在落渣的根須款款走近。她伸出手接受聚焦的白光,感受陽光的滋養,感受風雨的調諧。伴隨她的退場,這場殘酷的循環正式開始。
畫面轉動,高山森林化作平靜的水面。蜻蜓,這種水生昆蟲搖曳著雙翼在水面翩翩起舞。當她輕盈轉身,我們看見她晶瑩剔透的身軀背后竟是完整的地球,沉默地預示著正在遍地發生的事實。白衣粼粼,魚從淡青的湖面游向幽深的湖底。場景不再清晰可辨,混濁的水波中,魚身上累累的金屬殘片卻更加觸目驚心。
彎月升起,婆娑的樹影好像在宣判血腥的罪行。插著累累針管,身陷囹圄的比格犬,生有利爪尖牙,卻逃不過獸皮分離命運的白狐,比翼連心,卻只因一張捕網就分隔兩地,血流如注的雙鹿……陰影化作不安跳動的心臟,又幻化出萬千張燃燒的臉頰,瘋狂地控訴著舞臺上一幕幕駭人的罪行。黑白毛皮下不知為誰歌唱的籠中鳥,傷痕累累猶如從血池中爬出的鱷魚。食物鏈無情的層層推進,血的觸手緊緊抓住所見的每只生物……
終于,猙獰而美麗的演出迎來了高潮。左肩咆哮的血盆大口與艷麗的毛皮宣布了這位新登臺者的身份:老虎,而她腳下是熊熊燃燒,無法擺脫的火圈。緊隨百獸之王之后的是海洋的統治者:鯊魚,但是此刻,他的魚鰭上纏繞著圈圈電線,所持的電子棍棒讓他無法合上撕裂一切的大嘴。是的,獸中的王者亦無法擺脫暴虐的命運——那么,最大的陸地生物,大象呢?短暫的黑幕沉默后,赫然顯露的象牙已經說明了一切,在象牙于其臉部爆開的一瞬間,我們仿佛能看見飛濺的血花。
生態內部的鎖鏈已經到達的末尾……結束了?不,在浸泡了悲劇的暮色中最后收場的,是百獸真正的主宰者,是自詡掌控一切的萬物之靈——人類。左手是輕巧的屠刀,右手是載滿尸骨的“餐車”。車頭無數張嘴開開合合,是在獰笑?在咀嚼?還是在做著有口無心的祈禱?推車人已到臺前,在狂亂的音樂里戲謔揮刀,好似自得于自己的殘忍。
如同回應某種召喚,之前的所有生物在這一刻同時登上舞臺,慢慢的,他們包圍了人類,在這剎那的圣潔的白光中,肅穆而威嚴,眾生平等。突然,空氣中出現裂痕,而所有“被害者”的目光猛地聚焦于舞臺中心的人類——永久的黑幕下,表演結束了。
無數的惡行在T臺上化為有聲的演出,直觀具象地展現了人類的所作所為。那最終戛然而止的如炬目光,就似一把匕首直入心臟。最終新聞院以9.15分的成績獲得了季軍。臺上的輝煌,離不開幕后制作者的默默耕耘;直擊人心的演出,離不開模特日日夜夜的付出。
敲響生態警鐘
“鏈”起人與自然的棲息與共
與去年新聞院金秋服飾《夢醒》所展現的童趣主題形成鮮明對比,今年新聞院金秋服飾的主創團隊將焦點轉向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系。他們巧妙地融合了生態循環和動物保護的理念,設計出了富有深意的《鏈·生》服飾系列,在展示環節中不僅光彩奪目,更賦予了作品一層深刻的內涵。
當探討這一富有啟發性的創意靈感來源時,主創劉藝博分享道:“在選定動物保護作為核心主題后,我們進一步拓展至萬物平等的觀念,并通過食物鏈中相互依存的概念,傳達了‘人類亦可能成為食物鏈中被獵食的一環’的深層含義。”深入探討《鏈·生》的主題,我們不難發現,植物服飾和人魚服飾分別由塑料花和易拉罐堆疊而成,這巧妙地呼應了白色污染和海洋污染的問題。同時,比格犬服飾上的實驗標簽以及導管和注射器等元素,無聲地批判了動物實驗的現實。主創團隊在微觀與宏觀層面的考量上取得了平衡,使得觀眾和評委能在情感上找到共鳴點。
對于本次服飾的主題選擇,主創蘇曉雨則簡單描述道,比賽主題“珞珈芳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珞珈山上的生命,而本次《鏈·生》更是將此延伸到了整個生物圈、生物鏈,在表演中傳達了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觀念。
此外,主創團隊還特別注重服飾的可持續性和環保性,本次金秋服飾的制作都采用可回收材料,確保每一件作品在視覺沖擊力之外,還傳遞出對環境友好的信息。《鏈·生》系列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對生態責任的深刻反思。通過這樣的設計,新聞院金秋服飾在展示時尚的同時也向觀眾發出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呼吁。
逆流而上
共譜生態之歌
臺上之景深入人心,而幕后的準備工作更是困難重重,首當其沖的,便是如何將各色設計化作現實,這一點上主創吳杏雨感受尤為深刻。
“身為一個手殘黨,其實一路下來都挺不容易,加上材料的變化造成的更大挑戰,只能一遍遍不斷嘗試來解決。”吳杏雨提到她著重負責的鱷魚尾設計,起初這數塊紙板只有膠槍粘合,再后來的實踐中才發現,這種方式并不牢固,容易崩裂。經過數次改動調整,鐵絲、膠帶等材料都一一上來“練兵”之后,才最終得出,鐵絲串聯為主體,膠槍加固修補的方案。“工作結束之后,我都感覺我要進入低血糖狀態了。”回憶起服飾制作的過程,她笑著打趣工作的困難與艱辛。
制作材料的問題僅僅是表面,而各種各樣的壓力是更重的包袱壓在主創團隊肩上。“我們需要平衡衣服制作中的各方關系,衣服設計的效果難以呈現是一方面,模特穿衣的舒適問題也是我們應當溝通的。”主創周瀾從去年的制作人員變為今年的主創團隊,她親眼目睹了大家吃在院辦,睡在院辦的壓力。但是即便如此,為了做好工作,不辜負學長的賞識,也為了鍛煉出自己的大心臟,她仍然拼盡全力去解決問題。
面對各種困難,每一位參與的團委學生會成員都戮力同心,盡心盡責,激發自己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除此之外,上一屆主創學長姐的熱心幫助也不可或缺。從選題前的準備到各種具體的流程問題,甚至貼心地總結之前經驗的文檔。比賽前一周,面對完成度還不夠高的服飾,前主創楊夢涵主動幫忙重新設計了不夠合適的服飾。大家的接力見證了新聞院金秋服飾的代代傳承,更彰顯精益求精的精神。
重重困難的大鎖下,努力成果的綻放是主創們心中的曙光。“我最印象深刻的時候就是那晚模特剛剛穿上我們的衣服。”主創付瑞對當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首次試穿,主創們都來到現場,交流建議,與模特們溝通試穿體驗,就在這共同的討論中,暖心的團隊合作之火熊熊燃燒,激勵著眾人逆困難之流而上。
將人“幻化”為動物
時尚與責任并重
服裝與模特,是舞臺上的完美組合。在《鏈·生》服飾系列中,模特們身著象征不同動物的服裝亮相,通過肢體語言傳遞出生態亟待保護的信息。
舞臺上,一抹猩紅如“惡之花”般綻放,傾訴著自然界的哀傷。模特唐子焱對這一造型背后的理念有著深刻的認識,她認為相較于其他生物,花朵的命運似乎最為被動:它們總是引人注目,卻也總是命運多舛,要么被摘下作為裝飾,要么被無情地踐踏。這反映了人類對植物保護意識的缺失,也正是這套服裝所要傳達的主題。同時,她還指出,身著黑裙與紅花相映成趣,但點綴裙間的是一朵朵塑料花,這意在揭示“美麗背后隱藏的傷害”,也象征著塑料制品“便利背后所隱藏的污染”。
隨之登場的是身背地球模型的蜻蜓服飾。作為連續四年參加金秋服飾比賽的模特,楊鈴婧認為這套服裝從光電對昆蟲影響的角度出發,傳達了一個信息:一個物種的滅絕將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可能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這套服飾以反光板作為背板,上面閃閃發光的易拉罐復眼見證光污染必將反噬其始作俑者--人類。正如光污染一樣,食物鏈中存在著累積和放大的效應。當一種昆蟲的生存受到威脅時,這種危害會持續累積,并可能擴散至整個生物鏈,模特身后的地球模型正是這一效應的縮影。
月光為落葉鑲上銀邊,秋日也在這場與服飾的盛大邂逅中落下帷幕,留下的唯有新聞院團隊的滿腔熱忱。
這曲生態哀歌,也將不斷警醒我們,時刻守護身邊的珞珈芳華。
專訪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錢邦 尤一龍
文字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錢邦 尤一龍
編輯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孫詩彤
圖片 | 珞新傳媒 新聞部 陸子妍
運營 | 珞新傳媒 新媒體部 陳珺曈
審核 | 胡靜文 珞新傳媒 劉藝博 王庹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