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現在的國際形勢瞬息萬變,但緊張的氛圍卻一直沒變。無論美國哪個總統上臺,對我國的貿易戰政策都是堅持不變。和平年代尚且如此,在戰爭年代各國貿易競爭的激烈程度更是有增無減。而在傳奇的三國時期,也存在著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而它對全國的影響絲毫不亞于那些真刀真槍的硬仗。
無中生有的巨資
公元214年,劉備成功攻克成都,趕走了原來的益州牧劉璋,正式掌控了這片天府之國。
大家都知道,劉備向來是一個非常講義氣的領袖。他在攻打益州時為了鼓舞士氣,就向將士們許諾在事成之后會將成都府庫內的錢財糧食都分給眾將,而最后他也分毫不差地兌現了諾言。然而,這也導致了一個新的問題:益州日后政治運作的資金從哪里來呢?
按絕大多數當時的軍閥官僚的作風,每打下來一個地方,肯定少不了在民間到處搶錢搶糧。畢竟打仗的核心就是武力征服,耗費那么多資源不用武力掠奪一番豈不是回不了本?
然而,劉備不一樣。畢竟是靠著仁義的大旗起家,直接搜刮民脂民膏顯然與他的理想不符。更重要的是,前任州牧劉璋雖然比較軟弱無能,但總體而言也可以稱得上是亂世中少有的仁主。在他離開時益州百姓有不少為之哭泣,足以見其在益州的人望。劉備要是直接從民間搶錢的話自然就與劉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時候即使表面上控制了益州,他也沒法完全在這里扎根。
就在劉備為他日后北伐的軍需物資一籌莫展時,剛從劉璋那邊跳槽過來的劉巴建議道:“這事可太簡單了,多造點銅錢,面值統一一百。這樣不僅能使咱們府庫充盈,還能夠統一益州的物價,方便管理。”
劉巴給的這個方法可以說是相當的簡單易行,用今天的話來總結一下就是“印鈔”。既然錢不夠,就讓每個銅錢的面值高一點,重量輕一點,這樣不就夠了嗎?
劉備大半輩子沒有實際控制過什么地盤,現在也是頭一次知道權力還可以這么用,頓時恍然大悟,采納了劉巴的建議。
這個政策的效果很好,這些新鑄的銅錢被統稱為“直百”。利用這些直百錢,劉備輕而易舉地從民間收購了足夠的物資,空空如也的府庫很快就充盈起來。
更加出乎劉備意料的是,這種直百錢使他在與曹孫兩方的貿易中占盡了便宜。購買力強大的直百線很快在全國“劣幣驅逐良幣”,使得蜀地的商人在與外地的貿易中大發橫財。
“劉尚書真是奇才啊!只恨當初沒早點看出來。”劉備想到自己早年跟劉巴鬧的那些不愉快,感到非常遺憾,同時又慶幸自己終于還是沒有錯失了他。
然而,在短期內卓有成效的經濟政策,往往容易留下極大的隱患。直百錢解決了劉備軍需物資的燃眉之急,卻同樣為蜀漢政權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三國時的硬通貨
了解經濟學的朋友都知道,現代的貨幣本身并沒有價值,其價值來源于發行貨幣的政府的信用,沒有信用的鈔票不過是一堆廢紙。這也意味著政府不能發行過多的貨幣,因為一旦發行貨幣的價值太超過國內產出的總價值,就容易導致貨幣貶值,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屆時無論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政府的信用都會遭到很大的沖擊。
與現代貨幣不同的是,古代絕大多數流通的貨幣都是有實際價值的。無論是銅錢還是元寶,其重量往往是衡量其價值的唯一標準。在漢朝,從漢武帝開始,市面上流通的標準貨幣就是“五銖”錢。這種做工統一的銅錢成為了大漢市場循環的血液。
在漢史上,劉備并不是第一個搞高面值銅錢的。王莽和董卓都曾經強行減輕過銅錢的質量,但毫不意外地都造成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搞得民怨四起,最后這種貪婪的斂財行為也隨著他們的滅亡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盡管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劉備還是毫不猶豫地推行了劉巴的貨幣政策。而劉巴的才學確實也不是假的,直百錢在蜀地推行的十分順利,也并沒有造成王莽董卓那樣的嚴重后果。
究其原因,我們不妨從如今唯一一個可以靠印鈔來解決經濟危機的國家——美國身上找。如今的美元可以稱得上是世界貨幣的霸主,擁有著相當穩定的價值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美國在二戰后的一系列操作弄出來了個“布雷頓森林體系”,讓美元與價值昂貴穩定的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按這個標準與美元掛鉤,從此美元就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官方貨幣”。
后來,因為越南戰爭等原因,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但其中的核心思路已經被美國完全掌握。既然黃金行不通了,美國很快又盯上了另一件更硬的硬通貨——石油。這種強大高效的化石能源成了美國新的“尚方寶劍”,通過讓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元的地位得以屹立不倒,美國的龐大帝國主義貿易體系也能夠繼續籠罩在世界市場之上。
回到三國時期,盡管那時沒有石油,益州也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一種硬通貨——蜀錦。
四川有著“天府之國”之稱,與其盆地地形營造出的獨特氣候脫不開干系。在這種溫暖潮濕的氣候下,蠶桑行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蜀錦以其精細的做工和上乘的質量聞名于天下,成了當時和各種金銀財寶一樣珍貴的高檔產品。
劉焉和劉璋父子倆靠著壟斷蜀錦發了不少財,但根本沒想到蜀錦還有著這種改變國內經濟體系的力量。漢末有一段時間,全國各地都迎來了一陣寒潮,這使得很多地方的生產生活都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只有溫暖的益州和交州沒有受到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備控制下的益州的蜀錦制造業開足馬力,讓這種精致的御寒物迅速占領了全國市場。無論是曹魏還是孫吳,都有著大量闊綽的客戶爭相購買。
這正是一個將直百錢推向全國的好機會,在諸葛亮和劉巴的規定下,蜀錦只有用蜀地特產的直百錢才能購買,正式將蜀錦和直百掛了鉤。
必須得說,劉巴真的是一個身在封建社會卻擁有著現代經貿思維的奇才。從此蜀漢雖然在總體實力上一直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卻擁有著另外兩方沒有的統治性貨幣。這些做工廉價的貨幣大量涌入魏吳市場,使得不少的富商為了不虧本不得不將自己原本的標準五銖錢毀掉,鑄成了蜀漢的直百錢。這樣一來,劣幣驅逐良幣,全國的經濟秩序因為直百的通行而大受破壞,劉備也在客觀上達到了削弱敵人實力的目的。
走向崩潰的剝削體系
然而,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劉備通過直百錢在全國范圍內斂財,本質上也是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間接剝削。盡管這種剝削不會像直接搶錢那樣遭到極大的反彈,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客觀的市場規律,蜀漢政權最終也遭到了這種吸血手段的反噬。
為了應對直百錢在市場上的流通,曹魏采用過不少的反制手段,對標準的五銖錢進行過多次改革,但每一次都敗在了與蜀錦掛鉤的直百強大的購買力之下。最終,魏明帝曹叡決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強制規定國內按統一標準進行物物交換,并且加強了市場監管,確保商品的質量,通過這種原始的手段從根源上切斷了直百在國內的流通。
直百在蜀漢外的吸血途徑被切斷后,所有的剝削自然就逐漸落在了蜀漢國內老百姓的頭上。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益州從富饒的天府之國很快就淪為了出師表中的“疲敝”之態,人民開始變得窮困潦倒,各種叛亂也逐漸多了起來。在這種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蜀漢為了維持自身正統性而進行的一次次北伐也開始逐漸吃力,直到最終國力幾乎被耗盡,被曹魏一舉滅亡之時,廣大益州百姓也沒幾個懷念這一“大漢正統”了。
結語
三國時期的這一場“貿易戰”,其中蘊含的很多政治智慧可以說是相當超前。但可惜的是,在“獨尊儒術”的封建社會,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不少的經驗教訓并沒有充分為后人所吸納。到了今天,我們在讀史時除了了解王侯將相的傳奇故事外,更應該去關注當時的經濟形勢、政治環境等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因素。這樣以史為鑒,才能真正地掌握得失興衰。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