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蜇人后一定會死掉,為什么蜜蜂還要蜇人?它自己知道蜇人后可能會死掉嗎?
蜇人后掉刺死掉的是工蜂。
工蜂就是蜂巢里的工具人。
你會發現,同樣有刺,蜂后的沒有鋸齒,可以不斷連續用刺攻擊。
即便是攻擊人,也不會拖出內臟。
至于雄峰,不僅除了交配啥事兒都不干,甚至還沒有蟄針,更談不上鋸齒。
遇到蜂巢危機,也不用沖鋒陷陣。
沒有交配權的工蜂偏偏就具有倒刺:
不僅刺入皮膚,蜇針會留在人的皮膚中,肚子里的內臟還一骨碌拉了出來。
而且這些倒刺的分布,還傾向于螺紋狀排列,有利于旋轉刺入皮膚[1]。
你看工蜂天天996,沒有交配權,而且遇到什么事情就讓你上。如果是其它昆蟲之間的戰斗也好還,你的刺可以反復用,也不會有啥性命之憂。
但如果遇到人或者其它的哺乳動物,信息素的號角一吹響,你就情不自禁用了你的最后致命一擊,
只要蟄針進入了哺乳動物的角質層皮膚,基本上你尾巴里的內臟,就只能一拖而出了。用你的生命,捍衛了偉大族群遭遇的巨大危機。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工蜂的蜇針,天生就是為哺乳動物設計的。
你可能會想,工蜂也沒有后代啊,這樣的特征是怎么演化出來的呢?
雖然工蜂沒有后代,但它們所有都是蜂后所生的。
其實如果你不把工蜂當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完全看作是蜂后的工具人,你就能理解背后的演化力量了。
如果蜂后不失勢或者衰落,一代代的工蜂基本上都是被蜂后的信息素所控制。
當然,有研究發現如果蜂后失勢/消失,工蜂不僅會偷懶,還會偷偷產卵[2]。
化蛹成蜜的剎那,工蜂就開始了工作。
- 前8天的工作:保溫、煽風、清理巢房、調制蜜粉、飼喂幼蟲、認巢飛翔。
- 8~20天的工作:飼喂幼蟲/蜂王、清理蜂巢、拖棄死蜂/殘屑、夯實花粉、釀蜜、筑造巢脾、填補孔隙、守衛蜂巢.
- 20~60天:搜尋蜜源、采集花蜜、花粉、樹膠、水等。
好了, 工作完成,可以結束生命了。
本質上工蜂非常像蜂后/蜂群生命的延伸,它們有利于種群的行為,使得有著相關基因的蜂后更容易生存下去。經過一代代的迭代,工蜂就越來越特化,最后基本上完全成了蜂群的工具人。
那么工蜂是否知道,自己知道蜇人后可能會死掉嗎?
這個問題,其實相當于問工蜂有沒有意識。
工蜂的行為主要是信息素控制,尤其是當有工蜂蜇人之后,毒腺脫落釋放信息素后,會吸引一群工蜂不由自主的攻擊。
這個過程,能否有意識,值得討論。
雖然2015年有一份研究聲稱,螞蟻也能通過鏡子測試[3]:
但這個實驗充滿爭議,并不能完全證明螞蟻真的具有自我意識。
所有的昆蟲,目前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誰有意識或者自我意識。
這是蜜蜂的神經系統:
這是它們的大腦:
不同蜜蜂的大腦對比(并不是越大越聰明)[4]:
相比起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蜜蜂的小得多。
蜂類的腦容量大約在0.23~7.43mg范圍內,蜜蜂的通常在2mg左右。
僅僅只有人類腦容量的1/70萬。
不過它們的大腦小是小,但功能卻非常的健全,效率非常高。
蕈形體(Mushroom bodies/Corpora pedunculata)是節肢動物大腦中樞神經的最高級結構,某些功能可以對應著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
這是蜜蜂大腦的結構[5]。
- 這個大腦功能分區結構圖,上方的兩個像角一樣的東西,就是蕈形體(MB)。
蕈形體最為核心的功能是嗅覺識別和記憶,同時還包括其它的一些大腦高級活動,例如求偶、覓食、喂食、學習、睡眠、空間定位等等,都與蕈形體具有關系。
當然,在微觀層面上,昆蟲大腦內的神經遞質機制是與人為代表的哺乳動物相似的,且具有相似的多巴胺獎勵機制。
不過,這要討論昆蟲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還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通過對人類大腦進行研究,會發現,我們的初級感覺皮層往往和意識無關。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東西,信息只有初級皮層處理了,沒有傳到我們的高級皮層,我們就無法意識到我們看到某個東西[6]。
單純從復雜度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昆蟲的大腦,應該和古生物中的一些原始脊椎動物相當。
蕈形體可能和早期脊椎動物的嗅腦具有一定的趨同演化關系,因為一些神經機制是相似[5]。
而嗅腦和相關結構在哺物動物的大腦內,特化成了基底神經節,掌管一些和意識無關的本能行為。
我們任何一個決策行為/行動的背后,都有基底神經節的參與。
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走一段你無比熟悉的路,一路上你都在專注思考一個難題,到家之后,你完全想不起一路上你是怎么走回家的。
之所以你能“無意識”完成這個過程,基底神經節功不可沒。
蜜蜂等昆蟲的本能行為是豐富多樣的,僅僅2mg的大腦,產生的一些行為不可謂不不驚人。例如,蜜蜂可以辨別兩種不同的圖案,這對于哺乳動物來說,通常需要前額葉參與的概念學習來完成。
有神經科學家懷疑蜜蜂的蕈形體可能具有概念學習的能力[7]。
通過與果蠅對比,有研究者認為,可能是蕈形體能夠整合多種感官,例如嗅覺、視覺、味覺等等,從而有了概念學習的能力。
巧合的是,人類大腦的知覺正是和多感官的整合有關。
因此,個人認為,蜜蜂可能有著非常初級的知覺能力,但復雜的意識認知功能應該是不具備的。
它們可能能夠覺知到自己的蜇人行為,但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它也可能并不知道蜇人后可能會死掉。
- 值得說明的是,后半個問題是沒有定論,雖然我的觀點是否定一半,但想必也可能會有研究者認為蜜蜂是存在相關意識的。
參考
- ^Wu, Jianing, et al. "Barbs facilitate the helical penetration of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tingers." PLoS One 9.8 (2014): e103823.
- ^Visscher, P. Kirk. "Reproductive conflict in honey bees: a stalemate of worker egg-laying and policing."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39 (1996): 237-244.
- ^ARE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CAPABLE OF SELF RECOGNITION?
- ^Gowda, Vishwas, and Wulfila Gronenberg. "Brain composition and scaling in social bee species differing in body size." Apidologie 50.6 (2019): 779-792.
- ^abBarron, Andrew B., et al. "Decision-making and action selection in insects: inspiration from vertebrate-based theorie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9 (2015): 216.
- ^Zhaoping, Li.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58 (2019): 1-10.
- ^Avarguès-Weber, Aurore, and Martin Giurfa. "Conceptual learning by miniature brai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80.1772 (2013): 201319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