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行政區劃體系中,區、縣、縣級市級別相同,都屬于縣級行政區,但為什么要叫不同的名字,他們的區別是什么?
第一,行政獨立性不同
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自身發展相對依賴于地級市,獨立性弱。
縣一般位于城市的周邊地區,自身發展相對獨立,通常由地級市或省級行政單位管轄,獨立性強。
縣級市一般是發展比較成熟的縣,管理權限和社會經濟水平較高,通常由省直轄、市代管。獨立性更強。
即從行政獨立性來看,縣級市>縣>區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化程度高,基礎設施完善,居民以城鎮人口為主。
縣的發展水平一般比區弱,城市化程度低,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服務業為輔助,農村人口比例大。
縣級市的發展水平一般介于區和縣之間,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非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經濟結構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
即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區>縣級市>縣。
第三,管理自主權不同。
區的管理相對集中,與所在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關,發展重點和方向需與城市規劃相協調,自主性較弱。
縣有更多的自主性,負責管轄區域內的各項事務,注重自身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有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劃和目標。
縣級市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如城市建設配套費和規劃規模等方面享有政策傾斜。
即從管理自主權來看,縣級市>縣>區。
第四,財政收入自留比例不同。
區隸屬于地級市或直轄市,財政自留比例較低,大部分財政收入需要上收到上一級單位。
縣隸屬于地級市或省級行政單位,財政自留比例較高,有更多的財政自主權
縣級市隸屬于省、自治區,由地級市代管,財政自留比例最高,有更多的財政自主權。
即從財政自留比例來看,縣級市>縣>區。
第五,下設機構不同。
區是城市主體(即市區)的一部分,主要是城鎮居民,下設多個街道辦事處。
縣是區域性行政區劃,主要是農村人口,管理一定數量的鄉村型聚落。
縣級市城市型區劃,以城市為核心,城鎮居民人數多于農村人口。下設形式比較多樣,包括街道辦事處、鎮和鄉村型聚落等。
第六,歷史沿革早晚不同。
區(這里指的類似于今天的市轄區),在民國時期就有了,是隨著城市發展,上一級區劃規模擴大而劃分出來的。
縣制出現的時間最早,始于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時開始正式設置,即郡縣制。
縣級市則出現在建國后,主要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而設立,是縣向區的過渡。
即從歷史出現的時間從早到晚依次為縣、區、縣級市。
第七,政策規定不同
區(市轄區)。民政B出臺的《市轄區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允許直轄市和地級市設立市轄區,其中市區總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每60萬人可設立1個市轄區。最小的市轄區人口不得少于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不得少于10萬人。對于中心城市市轄區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業人口不得低于70%;第二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市轄區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不得低于上一年本市所有市轄區對應指標的平均水平。
縣。目前暫無統一標準。
縣級市。目前如果新增縣級市,前提必須這里是縣,達到多個標準才行。每個省審核標準有一定區別,不過大體可參考如下: 縣府駐地所在鎮總人口不低于12萬人,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人口不低于10萬人。全縣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于60%。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不低于60億元,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低于8000元;財政收入不少于3億元,或人均財政收入不低于600元;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當然現在國家嚴控撤縣建市,所以從縣變成縣級市非常困難。
第八,主要職能不同。
區主要承擔城市管理和服務職能,如教育、醫療、交通等。
縣負責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以及社會穩定等工作。
縣級市兼顧鄉村管理,更加注重城市建設和城鄉關系協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