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闌夕
愛奇藝發(fā)完Q3財報,正向運營現金流已經連續(xù)10個季度打正,保持住了基本面。
但從長視頻市場的近況來看,集體承壓的現象仍然存在,原因擺在臺面上:各大平臺都在縮減對于非S級別自制劇集的投入,也就是采取精品化的戰(zhàn)略,在產能規(guī)模明顯收縮的背景下,用戶可消費的內容商品變少,必然會對貨幣化造成影響。
直接的講,長視頻公司不存在點石成金的魔法,一切都要遵循最基本的經濟模型,會員付費和廣告投放本質上都受同一個飛輪推動,也就是供給端的品質。
而在這件事情上,愛奇藝走出了國內長視頻陣營里最遠的一步:
左腳邁向山巔,右腳踏進河流。
山巔的風景,愛奇藝已經在上一個季度領略到了,非但劇集重回云合市占率第一,「唐朝詭事錄之西行」在熱播期成為了愛奇藝第14部熱度值破萬的劇集。
綜藝方面,「喜劇之王單口季」全程霸屏綜藝榜,并成就了總冠軍付航這個寶藏級的單口喜劇演員,造星水平依然在線。
不難發(fā)現,愛奇藝和Netflix的思路已經非常接近了,也是在大約一年前,Netflix重組了電影部門,啟動了一系列的減產增質計劃,并在會員類型上做了更多的細分,盡可能得覆蓋更多的用戶,以擴大邊界的形式實現增長。
愛奇藝用高標準卡住了制播出口,擠水分的決心相當堅定,但在產出上,高水準的劇集并未減少,在廣電總局今年舉辦的「飛天獎」——也是國內評選電視劇的最高獎項里,愛奇藝拿了11項榮譽,在所有長視頻平臺里是得獎最多的。
低價付費套餐的推出,也有著Netflix的成功經驗在前,15元/月的基礎會員(需看廣告)和首月加8月開通親情卡套餐(黃金會員的共享權益)在對價格敏感型用戶的爭取上,已經做到了能做的一切。
不過,更有看頭的,是在沒有參照系的新河流里,愛奇藝又做了些什么。
比如,加速入局微短劇市場。
微短劇的火,已經不必多言,根據「中國微短劇行業(yè)發(fā)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微短劇的用戶規(guī)模已有5.76億,滲透率達到52.4%。
要知道,長視頻行業(yè)多年經營以來,也不過發(fā)展了7.16億用戶,從增長速度來看,微短劇的走紅,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它蠶食著本就緊張的內容消費時長,是一種典型的跨生態(tài)侵襲物種。
2個月前,在愛奇藝的秋季悅享會上,CEO龔宇說,愛奇藝在要不要做微短劇這件事情上,以前沒想清楚,而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是理清了思路。
想清楚再做,是愛奇藝這家公司的特點,或者說大多數行業(yè)頭部公司都有「謀定而后動」的穩(wěn)健風格,這是因為它們自帶的風向標影響力,需要平衡的不僅有公司的風險和回報,還有行業(yè)的試錯成本。
過去,愛奇藝做的每一次重大決定,都引領了行業(yè)的風向,2015年的「盜墓筆記」開創(chuàng)了付費網劇的先河,2020年「迷霧劇場」預示了電視劇集數下降的趨勢,這些決策的前置環(huán)節(jié),都取決于愛奇藝的前瞻判斷:到底會不會有用戶為網劇買單、集數的壓縮將怎樣挑戰(zhàn)按集數賣錢的生產模式等等。
微短劇的好,人盡皆知,但微短劇的苦,少有人問,大家只看得到各種引人注目的充值數字,卻不知道要達到這樣的業(yè)績,制作方普遍需要吐出90%以上的收入去做投流買量,這是極其畸形的商業(yè)模式。
這和微短劇「寄人籬下」的身份有關, 在最主流的各大短視頻平臺上,供給本就富足——甚至過剩——微短劇的制作方和平臺之間屬于簡單的利益交換關系,平臺沒有義務分配流量,除非有人掏錢采買,所以微短劇的生產從本質上被塑造成了一個以ROI為中心的財務游戲,只有確保每1塊錢進來的都能拿到高于1塊錢的付費,才能持續(xù)進行下去。
這種商業(yè)模式的結果,就是微短劇成了一個高流水、薄利潤的三方市場,制作方不賺錢,做爆款是為了吸引資本上門,橫店的演員近來更是迎來降薪通知,而用戶也沒覺得便宜,看完一部微短劇的花費平均會在30-100塊錢之間。
可以想象龔宇在算這筆賬時的內心有掙扎,畢竟長視頻平臺不到30塊錢的包月費用,都被喊貴喊了這么多年。
而當愛奇藝「想清楚了」之后,它要做的,不是順著「打不過就加入」的邏輯,也去微短劇市場割上一把,而是為微短劇提供一套新的商業(yè)模式。
簡單來說,愛奇藝會在平臺增加微短劇供給,愛奇藝的既有付費會員,將能免費觀看全部集數,而非會員可以免費觀看部分微短劇,不能看的微短劇需要單獨付費解鎖。
這意味著微短劇的制作方有機會擺脫以投流為唯一獲客手段的游戲規(guī)則,因為它和平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流量,打錢」的交易關系,而是一榮俱榮的共生關系,因為微短劇豐富了愛奇藝的內容供給,也為會員提供了更多的可消費內容。財報電話會上龔宇提到,微短劇的觀眾群體和傳統影視觀眾有很大區(qū)別,對于愛奇藝來說這也是一個補充更多新用戶和會員的機會。
愛奇藝在上周發(fā)布了微劇場分賬規(guī)則,可以看出基于新的商業(yè)模式,內容方的收入結構也有所變化,其總分成將由會員時長收入分成、付費點播收入分成和廣告分成三部分組成。基于會員時長收入分成,這和愛奇藝對第三方網劇的分賬邏輯類似;付費點播收入給到獨家內容的分賬比例高達70%,非獨家內容為50%;基于廣告的分成,則是以廣告凈收益計算,獨家內容分賬比例為70%,非獨家內容50%。
按照這套商業(yè)模式跑出來的微短劇,內容制作方最高可以拿到總體創(chuàng)收的70%,更重要的是,可以為這個行業(yè),提供第二種選擇。
對于微短劇行業(yè)來說,愛奇藝遞出來的邀請函,吸引力在于「站著掙錢」的機會,單論流水可能比不上買量充值的炫目數字,但落袋為安的利潤是可看見的,加上愛奇藝的版權采買及IP變現經驗,表現優(yōu)異的微短劇還有可能與劇集、綜藝、直播等多種形式的內容聯動,在內容上游找到立足點,打造IP品牌持續(xù)的影響力。
為了承接微短劇的上線,愛奇藝還在產品端做了明確的調整,除了在愛奇藝主App里新增微短劇的入口和分發(fā)之外,面向下沉用戶的愛奇藝極速版App,將改成主推微短劇的產品,正式殺入獨立短劇App市場。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很巧的是,長短融合的升級,看起來只是內容類型的變化,但又正好對應上了愛奇藝「向下共情,向上創(chuàng)作」的理念,微短劇確實很火,理解并承認它的價值,同時也為行業(yè)痛點新增解決方案,這是向下共情,長視頻繼續(xù)求精,一切皆需克勤克儉,唯獨質量不可節(jié)省,要繼續(xù)扮演制造爆款的工業(yè)機器,這是向上創(chuàng)作。
康德說「變化是一種只能從經驗里獲得的概念」,即變化是不可旁觀的,只有身處其中,才能從行動里去經歷變化本身。
這么來看,愛奇藝的求變,倒是知行合一的做法了,只有參與改變長視頻行業(yè)的未來,才能確保和未來始終站在同一邊。
路還很長,就像還在更新的好劇,不妨慢慢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