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挖掘行動,將一段塵封的歷史帶回人們的視野。在浙江余姚,一群年輕人揮舞著鋤頭,目標直指蔣介石母親王采玉的墳墓。
然而,當他們挖開墓穴,看到棺材懸空未落地的景象時,卻驚恐萬分,草草收場。這懸空的棺材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王采玉:從寒門到權貴之路
王采玉,出生于浙江葛竹村一個普通的家庭,她的原名是“彩玉”,寓意美好如玉。然而,命運似乎并未眷顧這位女子。
在她18歲那年,父親王有則去世,家道中落。王采玉的兩個弟弟,一個嗜賭成性,一個精神失常,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在了她柔弱的肩膀上。
為了維持生計,王采玉不得不依靠針線活,一針一線地縫補著破碎的生活。
王采玉曾短暫嫁給奉化縣曹家田的叢某,但這段婚姻如同曇花一現,丈夫不久便病逝,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再次回到娘家。
接連的打擊讓王采玉心灰意冷,她開始茹素念佛,仿佛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里。然而,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將她推向了另一個方向。
王采玉的堂兄王賢東,在蔣肇聰的鹽鋪“玉泰”擔任要職。蔣肇聰的原配徐氏和繼室孫氏相繼離世,王賢東便有意撮合王采玉與蔣肇聰。
在王賢東的多次勸說下,22歲的王采玉最終嫁給了比她大22歲的蔣肇聰,成為了蔣家的第三任妻子。
這段老夫少妻的婚姻,在外人看來或許充滿著算計和無奈,但對于王采玉而言,或許是命運給予她的一次機會。
嫁入蔣家后,王采玉勤儉持家,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也逐漸贏得了蔣肇聰的尊重和信任。
1887年,王采玉誕下長子蔣介石,隨后又生下長女瑞蓮和次女瑞菊。盡管次女瑞菊和次子瑞青都早夭,但蔣介石的出生無疑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王采玉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
剪不斷理還亂的母子情深
蔣介石八歲時,父親蔣肇聰去世,王采玉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蔣介石的重任。
蔣介石早年頑劣,在私塾里不守規矩,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罰。周圍的鄉親都稱他為“瑞元無賴”,可見其頑皮程度。
與蔣介石的頑劣相比,他的弟弟瑞青則顯得溫文爾雅,深得王采玉的喜愛。
然而,瑞青三歲便夭折,這無疑對王采玉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她將瑞青安葬在丈夫墓旁,并為他冥配,可見其對幼子的深切愛意。
1905年,蔣介石決定前往日本留學,這對王采玉來說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失去幼子后的她,對唯一的兒子更加依賴。
然而,為了蔣介石的前途,王采玉毅然拿出所有積蓄,支持他前往日本學習軍事。在日本期間,蔣介石結識了孫中山、陳其美等革命人士,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王采玉深知兒子肩負的重任,很少打擾他。偶爾寫信,也只是囑咐他專心國事。
1919年,王采玉身體抱恙,蔣介石將其接到上海治病。母子二人在上海共度了兩個星期,蔣介石盡力讓母親開心。
然而,由于軍務繁忙,蔣介石不得不離開上海。臨別之際,王采玉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多次囑咐蔣介石要以國事為重,每年回家看望她即可。
回到溪口后,王采玉的病情逐漸惡化。蔣介石心急如焚,多次往返于上海和奉化之間,甚至將公務都放在一邊。
次年初,他又將母親接到上海,請名醫診治。在上海的五十多天里,王采玉的病情時好時壞。醫生告訴蔣介石,他母親的病是虛勞,難以治愈,如同油盡燈枯。
與此同時,孫中山回到廣州,急需蔣介石的軍事協助。面對國家大事和母親的病情,蔣介石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最終,他不得不將母親送回溪口,自己趕往廣州。在廣州期間,蔣介石心系母親,寢食難安。處理完軍務后,他立即回到溪口,并將母親帶到普陀山祈福。
然而,孫中山的催促再次將他召回廣州。途中,蔣介石夢到自己在雪地里呼喚母親,驚醒后預感不祥,便立即返回溪口。
當蔣介石趕回溪口時,王采玉的病情已經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病逝。
蔣介石悲痛欲絕,但由于廣州戰事緊急,他只能將母親的遺體暫時安放在家中,然后趕往廣州。途中,他又夢到母親的棺材被洪水沖走,第二天便匆匆趕回溪口,確認母親的棺材安然無恙后才再次離開。
在彌留之際,王采玉拉著蔣介石的手,提出了三個遺愿。第一個遺愿是不要與丈夫蔣肇聰合葬。
她認為自己畢竟是繼室,不配與蔣肇聰合葬。而且蔣肇聰墓旁已有兩位女性陪葬,她去了也無法靠近丈夫。
第二個遺愿是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蔣家的人。蔣家早年落魄時,曾得到鄰居的接濟,王采玉希望蔣介石能夠銘記這份恩情。
第三個遺愿是將蔣家騰出幾間房子辦學校。這不僅是行善積德,也是為蔣介石的未來鋪路。
蔣母之墓:權力與孝心的交織
王采玉去世后,蔣介石為了完成母親的遺愿,不惜重金,請來兩位風水大師為母親尋找墓地。經過一番探查,最終選定了溪口鎮翠屏山的魚鱗岙。
據說,這個地方是“彌勒佛的肚臍眼”,風水極佳。
為了建造這座墓地,蔣介石可謂煞費苦心。他不僅親自監督工程進度,還將早夭的弟弟瑞青的墓遷到母親墓旁,以陪伴母親在天之靈
墓地建成后,蔣介石又請孫中山題寫了“蔣母之墓”的墓碑,并邀請國民黨多位元老參加葬禮。這場葬禮,不僅體現了蔣介石對母親的孝心,也彰顯了他日益增長的政治影響力。
更引人注目的是,王采玉的墓葬方式采用了“懸棺葬”。這種葬法在古代多用于貴族,將棺材懸掛在空中,以示尊貴。
風水先生建議采用這種葬法,是為了避免壓壞龍脈。蔣介石采納了這一建議,將母親的棺材用四根銅環吊在墓穴中,使其懸空不落地。
蔣介石對母親的孝順,在當地人盡皆知。他每次回鄉掃墓,都會換上一副和藹可親的面孔。
他喜歡站在慈庵前,看著官員們依次上山祭拜母親。每當此時,他都會瞇起眼睛,微微彎腰回禮,這與他平日里嚴肅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她的墓葬,不僅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也寄托著蔣介石對母親的深厚情感。
1968年,紅衛兵挖掘王采玉墓地的事件,再次將這段歷史帶回人們的視野。懸空未落地的棺材,引發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其實就是蔣介石孝順再加上迷信,才會有棺材懸空不落地的一幕。不過,蔣介石再怎么信風水改名,不以人民利益為先,早晚還都是失敗。
參考資料:
人民網:2016-11-16:蔣介石認為他自己是基督的化身:上帝派他來救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