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票房撲街,滿心期待的高票房竟然血本無歸,國產片就真的沒有好片了嗎?
火熱的宣傳路透屢屢登上熱搜,猛勁的預告吊足胃口,但票房撲街了。
耗資1億,票房卻只有四百多萬,成本都拿不回,黃曉明這次真是虧大了。
電影圈票房每每突破十幾億的時代真的回不去了嗎?
懸疑犯罪大片《戴假發的人》上映快一周的時間才剛好突破400萬的票房,連投資成本的一半都不到,成為今年又一部冷門電影。
近兩年以來,懸疑題材爆款不少,電影領域今年以來有過口碑佳作,票房方面創造的數據實績相對來說還算理想。
那么為什么這部劇巨資投入,一線加盟的大片帶不動票房呢?
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來自于內部,一個來自于外部。
《戴假發的人》是董越導演帶來的又一部犯罪懸疑片。
導演曾在《暴雪將至》展現強大的執導功底,對懸疑片的全面把控,獲得高度認可,斬獲各大獎項。
一部電影爆火,董越導演因此打出知名度,在影視領域有了代表作。
基于第一部的實力,董越回歸熟悉領域從操就業,觀眾期待頗高。
該影片呈現出來的沉郁影像跟董越追尋的風格一致,低沉的影視風格效果烘托出題材的濃郁懸疑氣息,在視覺上營造出犯罪片的撲所迷離氛圍感。
畫面氛圍烘托嚴肅、恐怖氛圍,對人物的塑造同樣起作用。
表面上所展現出來的畫面確實看到高投資效果,質感滿滿,但深入到劇情部分,缺少一部大片該有的味道,亦沒有爆款的潛質。
縱觀整條故事線其實很簡單,講述孟中誤以為在慌亂中殺了人,之后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贖罪,卻突然發現內幕真相的故事。
孟中是一名普通大專學生,父親從小對他寄予厚望,可經歷三次法考失敗后,希望變成失望,他成為父親眼中的失敗者和無用者。
孟中減負沉重包袱,身心淪陷于失望、自卑之中。
忽然某一天,事情發生轉機,他的如愿以償成為一名律師,從此在律師職位上開啟新人生。
事業上的轉機讓孟中有機會幫助其他人,在公益法律援助上越走越遠。
孟中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探查當年誤殺受害者的家庭情況,遇見那人的女兒魏嫻。
為了彌補心中的罪惡,對受害人的女兒格外關照。
后來,孟中遭遇蒙面人威脅敲詐,對方要錢。
打斗過程中,面具下的男人露出真面目,不是陌生面孔,是他多年以來的好友。
戲劇性一幕沒有因為事情被捅破而停止,爭執打斗中,孟中跟魏嫻殺死了好友。
情節發展上,編劇試圖以反轉設計懸疑劇高能看點和塑造人性復雜,以此制造懸念,最后以矛盾沖突作為高潮,最后解決問題的方式畫上句號。
但這樣的情節似乎太簡單了,是懸疑劇常見的套路,于是編劇又在一條線上進行反轉。
最后,警察告訴孟中,魏嫻的父親并不是“他殺”而死 。
兩個關鍵懸念在最后一刻揭開,未達到想象中的震撼反轉,反而顯得太平。
期待的高能竟然是一個大烏龍,支撐觀看完整部影片的探索欲崩盤。
索然無味的開頭以平平無奇的結局收尾,缺少懸疑劇意料之外的新鮮感。
影片以穿插回憶的方式將主線和支線交加呈現,一條支線分散成多段,回憶、過去、想象交疊出來。
多條線一同發展,按理說應該能添加豐富性、懸疑性和精彩性。
但由于這幾條線融合得不好,成了影片中的敗筆。
情節割裂嚴重,現實和回憶兩條線來回閃現,占據不少時長,但要問呈現的內容多不多?
答案是:不。
冗長的劇情講述無用信息,故弄玄虛卻又給不出效果,拉慢節奏,導致劇情拖沓,觀影熱情逐漸減退。
這部分的影響也造成邏輯混亂,東講一個,西講一個,劇情混亂,啰嗦又沒邏輯,抓不住影片所想要傳達出來的核心內容。
整個過程令人無法融入故事其中,總是在要進入某一條故事線的時候,鏡頭一切,又是講另外一件事。
開頭的口子涵蓋寬泛,隨劇情深入,逐漸偏離,主次區分模糊,抓不住重點,多處留下矛盾點。
前面部分用大量筆墨來彰顯出孟中遭受現實打擊,事業不順和父親的施壓兩面夾擊造成精神壓力負擔的人設塑造。
哪怕后來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精神還是處在于高度緊張狀態,似乎導演欲從人物的精神壓力和情緒變化挖掘現實主義內容,以此來作為懸疑情節中的重點推動作用力。
但是中間遇到魏嫻之后,走向逐漸變偏離,孟中善心大發,用行動和金錢填補心中埋藏的愧疚。
付出大量精力和金錢幫助其他人的善意先前沒有進行深刻鋪墊,以至于以為了減輕殺人的心理負擔為魏嫻出錢的情節懸浮。
結尾想以敲詐勒索之人是好友的大反轉展現出人性險惡,引領觀眾對人性思考。
但好友出于嫉妒之心的敲詐演變成真正的兇案現場的情節處理太過生硬,跟前半部分的劇情割裂。
前半部分是“文藝”既視感,忽然又以轉向商業懸疑的形式發展,好像在看兩部劇。
開頭直接拋出孟中是兇手的殺人懸念,結尾卻以一段對話和一個鏡頭突出孟中不是殺人真兇。
等了那么久,到最后跟觀眾說是一個大烏龍?這樣的解釋沒有驚喜,有種故弄玄虛卻玩不出花樣的莫名其妙感。
電影本身存在的問題以外,前段時間頻繁登上熱搜的話題詞條對黃曉明的影響頗多,網友將票房低的原因歸結于這件事。
官宣戀情發全網熱議,緊接著女方在網絡上的strong形象和低情商發言遭到網友口誅筆伐。
雖然大多數負面口碑是針對女方葉珂,但身為男友的黃曉明也逃不過受影響。
黃曉明對電影有誠意,拍攝前后做了許多努力。
在外表打破偶像包袱,以新形象踏上轉型之路。
據說,黃曉明為了角色塑造,吃蔬菜水果,節食鍛煉,對身材進行嚴格管理,總共減了26斤。
管理身材,克制中年油膩,體型上的變化讓“油膩霸總”形象脫胎換骨,沒了發福的身材,整個人神清氣爽。
為了貼合角色,黃曉明還剃了禿頭,留絡腮胡,為作品付出巨大努力。
片中的黃曉明特別瘦,面容憔悴,再加上禿頭造型,人物形象土味十足,造型展現出頹廢感,跟以往的精致霸總形成極端對比。
“毀容式”角色塑造,演員的付出讓觀眾看到演員的努力,離開外形,更多目光落在演技表演。
黃曉明詮釋的孟中,外形貼近角色讓底層小人物形象生動、立體,面對來自外界多種形式的壓力,表情的掙扎和情緒的爆發力在合格線上。
表演細膩,展現出角色面對現實壓力的無奈、無助,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情緒給得恰好。
對黃曉明的實力發揮,得到觀眾的認可。
也有部分認為黃曉明本色印象深刻,以至于片中“大變樣”也有黃曉明的影子,觀影有出戲感,跟底層人設形象有脫離。
兩種口碑各持一詞,但為作品付出的努力得到好評。
據說,拍攝期間,黃曉明遇到不少困難,受過傷,后來是帶傷拍戲,對導演給轉型機會很是感激,期間的表現沒讓導演失望。
路演現場,黃曉明情緒低落,談起近期被卷入輿論風波的事情,對戀情造成的輿論影響作出道歉,并承諾會處理好一切。
黃曉明真誠展現自我,表示40歲前太傻,希望后續將專注輸出好作品。
對作品注入的心血以及路演現場的真誠發言獲得路人緣,口碑也有所扭轉。
黃曉明為作品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贏得好評,但觀眾卻不愿意為電影票房買賬,這在某些方面也看得出來,受到的影響來自多方面。
黃曉明是圈內的一線演員,在影視劇的表現有目共睹,粉絲數量遠超票房數據,新片再差也不應該只有這么點票房,網友認為票房不理想歸結葉珂事件。
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表示現場幾乎是空座。只能說市場有一部分原因,作品本身的質量以及演員的觀眾緣都影響上映數據。
大環境更考驗創作能力,低沉的市場情況待高質量作品打破困境。
能出圈的作品關鍵是作品的扎實品質,其次是貼合大眾口味,內外因素將影響一部片子的最終票房。
追逐完美逐漸成為趨勢,內容為王亦是主流發展方向,過硬的創作才能扛得住審判。
懸疑犯罪題材的發展進入新一輪推陳出新創作方向轉變是必然發展方向。
天花板將建立在更多的需求之上,另一種風格的出現是時代變化推動下的新產品,流量的把握將是多層面的堆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