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雅
連接人與人紐帶的移動通信技術,產業里一直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律,即“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所以當我們還在感受5G改變社會時,6G的研發之路其實早早就被提上日程,就像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接力賽,每一代技術都在為人類信息傳遞開辟新的疆界。
而就在6G發軔之時,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柯詩亞(Lorenzo Casaccia)近期在全球6G發展大會期間到訪中國,傳遞出關于6G的一系列思考,這也是高通首次對外展現6G圖景。
“作為移動通信產業的引領者之一,高通一直專注于推動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深度參與了從1G到5G的每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對于6G也將如此?!笨略妬啽救嗽诟咄üぷ饕延?5年,主要負責公司蜂窩技術標準相關的工作,親歷了整個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
回顧這段珍貴歷程,柯詩亞的思考超越了純粹的技術層面?!岸迥昵?,科技仍是象牙塔中的專屬話題。而今天,它已成為重塑社會的核心力量”,他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技術不僅改變著人類的交往方式,更在重構整個社會形態,因此在這場變革中,我們不能忽視技術背后的人文維度——它不僅是工具的進步,更是人類社會演進的催化劑?!?/p>
這種認知,對于每一位技術從業者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
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柯詩亞(Lorenzo Casaccia)
從5G看6G,蜂窩創新好比一顆樹
從歷史發展維度看,從1G到6G的演進是一個連續整體,因此6G發展創新也將建立5G甚至4G的基礎上。
在高通看來,所有蜂窩技術創新,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都遵循一定的循環周期:首先,是概念驗證階段;然后,進入標準化階段,重點圍繞細節、商業可行性和落地實踐;接下來,進入到試驗階段;最后,到大規模商用階段?!斑@樣的創新周期在推動產業協同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們基本都是圍繞這樣的創新周期開展工作。”柯詩亞介紹說。
照此周期,目前5G演進到第二階段,即5G-A階段,大規模商用仍有很大發展空間,5G-A標準預計將在2027年6月凍結,為6G標準的制定奠定基礎。根據3GPP規劃,預計2025年將啟動6G標準研究(SI),2027年啟動6G標準制定(WI),2029年完成6G基礎版本標準。
2023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ITU)完成6G愿景建議書,這標志著6G愿景概念基本明確。其中確定的幾大6G典型場景包括:沉浸式通信、通信感知一體化、超大規模連接、泛在連接、超可靠低時延通信、AI和通信。
如果從另一種視角看待蜂窩技術創新,柯詩亞將其形象地比做一棵樹,每一代技術都在前一代的基礎上持續扎根。以5G為例,一些基礎性創新構成了5G發展的“樹干”,而這些基礎創新是從4G演進而來;有了樹干之后,再擴展出5G創新的“樹枝”和“樹葉”,將5G擴展至不同的用例和領域。
“大樹或許可以沒有樹枝和樹葉,但絕對不能沒有樹干。換言之,在每一代蜂窩技術中,創新的價值并不相同?!笨略妬啅娬{,“6G也是同理,它將基于5G的技術基礎持續演進,在形成6G核心創新元素的同時,也會出現許多不同的附加元素,而這些元素或多或少是可選的。”
概括來看,高通認為6G目前有三個關鍵點:
首先是「頻譜」,如何在與5G相同的頻段上部署6G時實現性能提升,即提高頻譜效率;其次是「AI與蜂窩系統的深度融合」,這也是6G的一大重點;最后是「綠色節能」,如何通過網絡和終端間的協作,來提高能效和優化能耗。
接下來我們逐一分析。
頻譜是一切根基,或重耕5G頻譜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蜂窩技術發展、頻譜必然先行,它是移動網絡的生命之源,也是運營商最寶貴的資源。
“幾乎所有蜂窩技術賴以生存的根本在于「頻譜」。”柯詩亞直言。
目前,全球尚未明確界定6G頻譜,但依然有一些跡象可循??略妬喤e例說,6GHz是一個主流的6G備選頻段,它已經在一些國家(包括中國)被劃分為蜂窩網絡頻段,但在其他國家則尚未被劃定;此外,行業對7GHz和8GHz頻段也有構想??偨Y而言,6GHz、7GHz和8GHz頻段是最具前景的6G頻段。
“由于頻譜方面存在很多問題與挑戰亟待解決,全球很多國家或地區逐漸形成一個共識:6G可能會與5G共存,或者需要重耕5G頻譜。”柯詩亞指出。
“這些頻段必須在經濟上可行”,柯詩亞指出,也就是說,運營商能在現有的5G甚至4G的相同拓撲結構上部署6G,并實現與當前5G在3.5GHz頻段上相同的廣域覆蓋。
當然,如果從3.5GHz擴展到6GHz、7GHz或8GHz,由于頻率升高,帶來的物理特性變化,會縮減覆蓋范圍。這時候,MIMO技術,特別是超大規模MIMO技術,可以彌補頻率升高帶來的覆蓋損失,這是6G的另一大關鍵組成部分。
圖: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柯詩亞(Lorenzo Casaccia)認為,6G空口設計有四大關鍵驅動因素,且都與頻譜有關。
超大規模MIMO與頻譜的關聯同樣緊密。在前幾代蜂窩技術,頻段越低,波長越長,當波長大于終端尺寸,那么天線的效率相對較低。而在6G時代,頻段上升,波長大幅縮小,可以比擬終端尺寸甚至更小。“隨著未來頻段的縮小,天線數量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可以在手機里部署更多的天線?!?/strong>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李儼在全球6G發展大會圓桌討論環節指出,“現在很多公司的旗艦機已經可以支持6個接收天線、4個發射天線?!?/p> 圖:高通技術公司技術標準副總裁李儼 在增加天線數量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芯片要支持這些天線;另一方面,芯片里要做更加復雜的算法,把這些天線有機地利用起來。不過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是高通的強項。 高通李儼進一步指出,這些關于復雜天線的利用方法,對今天熱議的“衛星直連手機”功能尤為重要。因為在實現衛星直連通信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上行的功率受限,則需要引入更多的發射天線,來增加上行覆蓋功率,所以需要使用智能天線的發射方式。 另一方面,在下行過程中,在今天已有的衛星平臺不斷增強之后,實現了更大的功率、更多的天線,于是可以提高終端的接收速率,需要在終端上利用多天線技術跟衛星相配合,更好地增強衛星直連手機的速率改善和用戶體驗。李儼由此判斷,“諸如功耗、天線技術、衛星直連等,都是今天已經開始出現,但在6G的階段會有大進步的技術?!?/strong> 當然,在高通看來,6G不僅僅體現在數據傳輸上,更在于其如何通過智能、低延時、大帶寬的特性,賦能各行各業,帶來更高效、低碳、智能的網絡體驗。 所以另一個關于6G的重要議題,是提升網絡能效。因為目前在運營商成本基準的估值中,能源成本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柯詩亞表示,3GPP一直在推動終端與網絡協同工作的技術,以此來提升能效。而且在5G持續演進的過程中,這些提升能效的技術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因此在設計6G綠色網絡時能夠降低技術難度,更好地適應虛擬化、功能解耦、軟硬件結合、以及更節能的網絡設計等趨勢。 產業生態聯動,是發展的支點 任何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最終或許都會落到兩個實處:商用落地、合作生態,一個給用戶帶去增益,一個給產業帶去增益。 如果說,6G預計在2030到2035年具備一定的雛形,那么如何投資建設現有網絡,既不會浪費,又能夠為運營商以及消費者提供價值? 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柯詩亞指出,運營商在6G技術的部署上或采用和5G一樣的拓撲結構。“運營商擁有自己的信號塔和基站,其中大部分是用于5G通信,也就是所謂的‘大規模部署’,中國運營商在部署5G網絡時會復用4G網絡基站?!?/p> 柯詩亞進一步總結而言,“對于運營商來說,合理的6G經濟性能夠助力提供與5G相同的覆蓋范圍,使用與5G一致的拓撲結構,并提供更大的容量,是運營商對于研究團隊的一個基本要求,在具體的設計工作中需要實現的細節。” 今年9月,在全球通信國際標準組織3GPP的業務與系統技術規范組(SA)105 次全會,由我國運營商中國移動代表擔任主報告人的6G場景用例與需求研究項目獲得通過。該項目是3GPP首個6G標準項目,并得到全球超過90家公司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公司首次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標準制定中擔任領頭羊的角色,打破了以往由美國主導4G時代和歐洲主導5G時代的格局。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宏觀框架下,3GPP將集結產業企業,率先制定并推動技術標準的落地與商用。此次標準通過,意味著全球 6G 標準化工作進入實質階段。 柯詩亞坦言,15年前,在5G研究之初,中國就已經開始布局,中國、歐洲、美國基本是同時進入5G研究。 “現在,中國是世界上5G部署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對于6G的需求和用例的定義也非常重要。”柯詩亞強調。 而放眼全球,柯詩亞說,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印度:當初在定義5G技術的時候,在全球合作當中幾乎看不到印度的身影;但在如今的6G時代,目前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牽頭成立了一個“Bharat 6G 聯盟”推動全球,所以印度現在同樣也是6G用例與需求的推動者。 AI與6G,是演進的一大動能 如今,萬物皆可AI已經是不可逆之趨勢,而面向6G時代,AI同樣也是可以改變游戲規則的技術。 第一,通用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用于空口,從而提升其效率,這將帶來更高效的無線系統。“6G可以從一開始就將AI融入系統設計,而在5G中,這種設計是不可能的,因為5G已經有一個現存的系統架構?!蹦壳埃苿油ㄐ偶夹g的創新正在利用AI技術,比如3GPP已經在推進“如何在物理層應用機器學習技術”的研究。 第二,如果說6G將在2030年到2035年到來,到那時,AI將成為主要的流量來源之一,成為驅動6G上行鏈路用例的重要因素,所以無線系統需要能夠承載AI產生的流量。“目前,5G的主要流量來源是視頻,也許在十年后,AI將成為一種主要的流量來源,因為會有大量物聯網設備可以為AI提供訓練數據?!崩顑罢f。 誠然,這也是6G相較于5G的兩大主要區別:將AI集成到系統中,一方面作為系統能力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作為一個重要用例。 在重要用例層面,AI無疑也將會是6G終端一個重要特色。高通目前已經開始在終端里引入專用的AI引擎,利用AI引擎的能力,終端就能在本地處理大量數據,既保護用戶隱私,又提高響應速度。 “到2030年的6G時代,我們認為終端的智能能力至少達到初探通用AI的狀態?!?/strong>李儼進一步判斷,通用AI并不像今天用AI引擎去解決單一的任務,未來的終端可能也不僅僅是今天所說的智能體(Agent),它的智能化會進一步增強,終端會在背后默默地處理很多數據,去學習用戶習慣,主動幫助用戶做很多事情。 李儼強調:“未來的形態有可能會是AI在使用6G通信為人類服務,那樣就會徹底顛覆我們對未來終端的設計方法。因為現在所有的終端和通信技術,都是圍繞為人服務來設計的,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AI的“AB面”,人機如何共生 正如我們在開篇時提到,在展望6G的技術圖景時,柯詩亞借用了“樹木”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比喻,而據他判斷,在這棵通信技術的參天大樹上,6G主干將包含三個重要因素:AI與無線連接的融合、超大規模MIMO技術、感知網絡。 這些創新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植根于5G乃至更早期技術的沃土之中?!?G為我們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從調制到編碼,這些經典技術積淀將在6G時代綻放新芽。”柯詩亞指出,“這棵大樹的枝繁葉茂已超越通信本身,延伸至智能汽車、衛星通信、物聯網、廣播媒體、無人機等諸多領域,描繪出一幅產業融合的交響樂章?!?/p> 在這個過程中,當面向未來描繪一幅AI與6G深度融合的未來圖景時,如何準確認知AI的本質和邊界,或許是一個超越了技術本身,整個社會又異常關注的潛流議題。 對此,柯詩亞展現出了獨特的哲學思考。當被科技行者問及“如今AI已經通過圖靈測試,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未來將無法區分人類行為和人工智能的類人行為。因為現在不僅僅是人類擁有自己的視角和個性,AI也能擁有‘個性’”,這位同時擁有技術與哲學背景的高通高管坦言,這正好是他本人的哲學碩士論文的主題,然后他給出了耐人尋味的答案: "圖靈測試并非完美標準,"柯詩亞說,"它僅僅測試了人與隱形計算機的單向互動,這與真實的人際互動有著本質區別。"他以團隊運動為例,指出即便在今天,創造一個能踢足球或打籃球的AI仍然遙不可及。"人類的體驗維度遠比AI所能實現的豐富得多。" 更值得深思的是,柯詩亞指出了人機互動中一個被忽視的現象:為了實現所謂的智能交互,要么是讓AI更"聰明",要么是讓人變得更"笨"。"有時候,我們刻意簡化自己的表達方式來適應機器,局限于菜單式的簡單交互,這某種程度上是在降低人類體驗的豐富性。" "毫無疑問,AI將重塑社會的方方面面,"柯詩亞總結說,"但這種改變更多體現在具體的智能應用上,而非通用智能。人類體驗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仍將是AI難以企及的高地。"
而根據李儼的介紹,AI對于6G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