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抑郁、焦慮等問題時,很多人會選擇吃一些“美味”的零食快餐尋求安慰,這種行為習慣叫做“情感進食”或“應激進食”。
尤其是奶茶、蛋糕、冰淇淋等甜食,不僅能帶來短暫的心理滿足感,還能增強大腦中的“獎賞機制”,讓人“上癮”,越吃越想吃。
然而,長期大量吃甜食,除了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就健康問題外,還可能帶來更多情緒障礙問題。
近期,一項發表在《轉化醫學雜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新研究發現,喜歡吃甜食除了與糖尿病、中風風險升高有關外,還與更高的抑郁癥風險有關。
新研究:愛吃甜食和甜飲料,與抑郁癥風險更高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內超18萬名參與者(平均年齡56歲)的飲食偏好情況,分為三大類:
健康飲食型:愛吃各類健康食物,尤其喜歡新鮮蔬菜、水果、奶酪和沒有甜味的飲料,而不太愛吃肉類等動物性食物、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雜食型:大多數常見食物都愛吃,尤其喜歡各種肉類、魚類,也喜歡多葉的蔬菜以及甜食和甜味飲料,但不太愛吃莖類蔬菜和味道太濃烈的食物。
愛吃甜食型:非常愛吃甜食和含糖飲料,喜歡加工食品、高脂肪食物和白面包,此外對其他食物偏好都較低,對新鮮蔬菜、水果、魚類和海鮮等更健康的食物更是不感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飲食型、雜食型、愛吃甜食型的平均游離糖攝入量分別為51克/天、63克/天和65克/天,而體重指數(BMI,單位:kg/m2)分別是25.7、27.0和27.1。可以看出,后面兩種類型每日游離糖的攝入量要高得多、身材相對也更胖一些。
在調查了參與者此前的病史、并對比了參與者血液生化結果中代表身體機能差異的代謝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數據后,研究人員發現:
與其他兩組飲食偏好類型參與者相比,愛吃甜食型的參與者:
患抑郁癥、糖尿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27%、15%、22%。
血脂水平相對較差,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雖然在正常范圍,但比其他兩組更高。
圖片來源:123RF
與其他兩組參與者相比,健康飲食型的參與者:
患心力衰竭、慢性腎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降低14%、30%和15%。
血脂水平更健康,炎癥生物標志物(如 C 反應蛋白)水平更低。一般來說,在患有常見代謝疾病(如心血管疾?。┑幕颊唧w內,這些生物標志物會升高。
其他與食欲、能量消耗、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調節能力有關的生物標志物,如酮體、亞油酸、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和生長激素1的水平都更高,而瘦素水平則不太高。有研究顯示,瘦素水平會隨著體重減輕而降低,而生長激素系統也會被激活。
此外,癌癥的相對風險在3種類型之間幾乎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認為,注重健康型的參與者的特點是女性占比更高(71%,其他群體男女各半),這個群體的吸煙率較低,也會進行更多的體育活動、注重體重管理,所以相對其他兩個類型BMI較低。他們平時在各個方面都更注重健康的行為習慣,從而與更低的代謝性疾病風險有關。
而相比之下,愛吃甜食型參與者在選擇食物時往往只是為了“實惠、快速地填飽肚子、恢復體力、緩解壓力”,不太關心食物是否健康、更不注重體重管理,因此肥胖人群比例較高。
圖片來源:123RF
至于雜食型參與者,他們對肉類的偏好與較高的BMI有關。雖然他們也喜歡吃蔬菜和水果,但在這種飲食模式中,蔬菜水果對BMI的影響較小。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顯示了飲食偏好類型與抑郁癥、糖尿病、中風的風險升高相關,并沒有證明飲食偏好與健康結局之間的因果關系。
而且,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雖然飲食偏好問卷不太容易受到“主要依賴參與者回憶”的影響,但仍然可能受到“社會期望偏倚”的影響——也就是說,部分參與者答題時可能會朝著社會期望中“積極正面”的方向去答題、掩蓋或美化自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從而讓結果產生偏差。
不過這項研究仍然提示我們,愛吃甜食可能對抑郁癥和代謝性疾病具有潛在影響。對于已經患有抑郁癥和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個性化的飲食管理、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這樣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關于飲食習慣和抑郁癥,此前研究還有哪些發現?
1.愛吃超加工(尤其含人造甜味劑)的食物,與女性抑郁癥風險更高有關
2023年,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發現,女性常吃超加工食品可能會增加抑郁癥風險,尤其是常喝或常吃人造甜味劑飲料或其它含人造甜味劑食品的人風險更高。
在這項研究中,來 自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納入了31712名42-62歲(平均52歲)的女性參與者。
刨除其它因素影響后,研究人員發現:
經常吃超加工食品與參與者抑郁癥風險升高有關。 和超加工食品食用量更少的1/5參與者相比,食用量更多的1/5參與者,嚴格定義的抑郁癥和廣義抑郁癥風險分別升高49%和34%。
而在不同類型的超加工食品中,人造甜味劑飲料和其它含人造甜味劑食品與抑郁癥風險之間的關聯更顯著:
和人造甜味劑飲料飲用量更少的1/5參與者相比,飲用量更多的1/5參與者,嚴格定義的抑郁癥風險升高37%。
和其它含人造甜味劑食品食用量更少的1/5參與者相比,食用量更多的1/5參與者,嚴格定義的抑郁癥風險升高26%。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超加工食品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和能量,常吃可能會增加炎癥反應,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平衡,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和情緒調控,增加抑郁癥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風險。其次,過多的食用超加工食品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肥胖,這也與抑郁癥風險升高有關。肥胖可能導致自尊心下降和社交障礙,從而增加抑郁癥的風險。
而人造甜味劑與更高的抑郁癥風險有關,可能是由于人造甜味劑會引起嘌呤在大腦中傳遞, 這可能與抑郁癥的發病機制有關。
2.常吃堅果,或與抑郁癥風險降低有關
有朋友可能會問,都是在說增加風險,有沒有能降低抑郁癥風險的食物呢?
其實,前面提到的“健康飲食模式”(具體飲食法可參照: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都與更低的抑郁癥風險有關。此外,下面這項研究或許也能給我們一些提示。
2023年,在《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與不吃堅果的人相比,每天少量或適量吃堅果(30克以內),可能與成年人抑郁癥發生的風險降低有關。
研究共納入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13514名參與者的數據 (平均年齡57.5歲、50.7%為女性),其中65%的人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病。
研究中定義的“堅果”除了核桃、杏仁、巴西堅果、腰果、榛子和開心果等一般的堅果外,也包括花生,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營養成分。
刨除其它因素影響后,研究人員發現,與完全不吃堅果的參與者相比:
每天吃0-1份(每份為30克,即0-30克)堅果的參與者,抑郁癥發生率降低18%。
但如果再吃得多一些——每天吃1-4份(即30-120克)堅果,則只與參與者的抑郁癥發生風險降低3%有關,但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關聯。
此外,食用不同烹飪方式的堅果(如無鹽、鹽漬或烤堅果)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
圖片來源:123RF
值得注意的是,在肥胖、生活方式不健康(包括吸煙、經常飲酒、水果和蔬菜吃得太少、缺乏運動和睡眠不足)、有孤獨感、患有2種及以上慢性病的參與者中,吃堅果對抑郁癥的保護作用就被抵消了,因為前面這些都是已知的抑郁癥危險因素。
所以,研究人員指出,對于非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沒有孤獨感、沒有或只患有1種慢性病的參與者,吃堅果或許有助于預防抑郁癥。
而對于存在抑郁癥危險因素的人,更重要的還是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比如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而不是指望靠吃某些特定的食物去預防抑郁癥。
題圖來源: 123RF
參考資料
[1] Navratilova HF, Whetton AD, Geifman 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ven definition of food preference endotypes in UK Biobank volunteers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ive health outcomes and blood based metabolomic and proteomic profiles. J Transl Med. 2024 Oct 1;22(1):881. doi: 10.1186/s12967-024-05663-0. PMID: 39354608; PMCID: PMC11443809.
[2] Having a sweet tooth is linked to higher risk | EurekAlert! . Retrieved Oct 31, 2024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60718
[3] Chatpol Samuthpongtorn,et al.,(2023).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and Risk of Depression. JAMA Network Open,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4770.
[4]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and risk of depression. Retrieved Oct 31, 2024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01880
[5] Could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 processed food raise depression risk? .Retrieved Oct 31, 2024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9-artificial-sweeteners-food-depression.html
[6] Bizzozero-Peroni B, et al.,(2023).Nut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with data from the UK Biobank cohort.Clin Nutr.DOI: 10.1016/j.clnu.2023.07.020
[7] Gon?alves B,et al.,(2023).Composition of Nuts and Thei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An Overview.Foods.DOI:10.3390/foods12050942
免責聲明: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專注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