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其帶來的微塑料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塑料經過人們大量使用與丟棄后,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自然環境中,又經過了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先是破碎成各種塑料碎片,隨后又變成了顆粒更小卻依舊難以降解的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據估算,我們每人每周大約吃掉5克微塑料,竟相當于一張銀行卡的重量。
那么,微塑料是否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如何才能減少攝入微塑料?
01
微塑料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微塑料顆粒體積小,可穿過細胞膜,目前已在人體的多個部位檢測到,包括肺部、肝臟、血液、糞便和胎盤。
一些體外人類細胞培養和體內嚙齒動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導致人體細胞發生炎癥反應、氧化應激以及DNA損傷等負面影響。
如果這些情況持續,可能會引起組織損傷、纖維化和癌變。
不過,關于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具體影響的研究相對有限。2024年3月,《新英格蘭雜志》發表的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則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該研究由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他們對257名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患者進行了微塑料檢測,并對其進行了平均長達33.7個月的跟蹤隨訪。
研究結果顯示,在58.4%的頸動脈斑塊樣本中發現了聚乙烯,而在12.1%的樣本中發現了聚氯乙烯。這兩種塑料廣泛用于日常用品,如購物袋、飲用水瓶以及水管等。
在長達34個月的隨訪期間,那些體內檢測到微塑料的患者,其心臟病、中風或全因死亡的風險是沒有檢測到微塑料患者的4.5倍,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一發現揭示了微塑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聯系,提示深入研究微塑料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緊迫性。
02
如何減少微塑料攝入
水源是被微塑料污染的重災區,無論是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而水源也正是人類攝入微塑料的主要來源。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人每天都在用的老辦法,可以降低水中微塑料的含量,那就是 —— 把水燒開。
《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上發表了一項由廣州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
該研究在模擬家庭煮沸硬自來水的過程中發現,硬水中的CaCO3礦物質能夠有效包裹微塑料顆粒,形成水垢晶體結構,而這些結構可通過常見的家用過濾器輕松去除。
研究指出,在硬水樣品中(每升水含有300mgCaCO3),這一方法能去除高達90%的微塑料,而在軟水樣品中(每升水含有的CaCO3少于60mg)也能去除約25%。
這一發現表明,日常的煮沸習慣不僅是一種經濟且簡便的微塑料去除方式,而且對于提升水質安全具有積極作用。
想要完全杜絕使用塑料制品,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命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盡自己所能,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比如少喝瓶裝水、少點外賣。
盡量使用玻璃杯、玻璃容器和玻璃飯盒,替換塑料杯、塑料飯盒和一次性保鮮袋等。
編輯 | 伍心語
圖源 | 攝圖網
參考資料:
[1]Marfella R, Prattichizzo F, Sardu C,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 Engl J Med. 2024;390(10):900-910. doi:10.1056/NEJMoa2309822
[2] Nanoplastics Linked to Changes in Brain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s, Study Finds.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3 fro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nanoplastics-linked-to-changes-in-brain-proteins-associated-with-parkinsons-study-finds
[3] Anionic nanoplastic contaminants promote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α-synuclein aggregation. Science Advance (2023). DOI: 10.1126/sciadv.adi8716
[4]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Zimin Yu, Jia-Jia Wang, Liang-Ying Liu, Zhanjun Li, and Eddy Y. Ze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Article ASAP. DOI: 10.1021/acs.estlett.4c00081
[5] 劉雅宣,王蘭,師慶英,唐景春.微塑料的人體暴露和健康風險研究進展[J/OL].生態毒理學報:1-12[2022-09-21].
[6] Gruber, E.S., Stadlbauer, V., Pichler, V. et al. To Waste or Not to Waste: Questioning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Micro- and Nanoplastics with a Focus on Their Ingestion and Potential Carcinogenicity. Expo Health 15, 33–51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2403-022-00470-8
如果您還有健康相關疑問,
隨時隨地在線問診,專業醫生極速解答
在看點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