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君刷資訊的時候,刷到這么一條消息,不禁讓小君感嘆,有些人果真是紅果果的自私自利兼無知無德。
事情是這樣的。某天,在云南有兩個兩個孩子都不慎落水了,好在孩子的家長都在身邊,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挺身跳入水中,先救起了自己的孩子,又不顧身疲力竭回頭又將另一個孩子救起了。
一般事情發(fā)展到這里,估摸著所有的人都要大贊這位父親奮勇救人的精神了。但是這一次畫風卻不太對勁,另一位被救起孩子的母親居然絲毫不感激這位奮勇救人的父親,居然還有臉責怪這位父親:“為什么不先救我的孩子呢?”說實話,就這位母親自私的態(tài)度,小君認為她活該被全網(wǎng)指責。
在杭州也曾發(fā)生過類似的事件,兩個孩子同時落水,而父親只來得及救起了自己的孩子,另一個孩子不幸溺水身亡。這位勇敢的父親一樣受到了溺水孩子家人的指責,甚至網(wǎng)絡上也有不少抨擊這位父親白蓮花圣母。
何謂白蓮花圣母,就是那些喜歡不顧事實人性,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來指責他人的人,以慷別人之慨來成就自己仁之名的人。曾有人對“真善人”和“假仁義”做過一個形象的比較。
當見到他人有難,“真善人”奮不顧身,挺身而出,拯救他人于危難中;而“假仁義”則是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攛掇他人赴險,且搶奪仁義之名歸于自己身上,同時還要對“真善人”吹毛求疵。險不加于己身,哪管他人死活。
說實話,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明雖提倡仁義,但所謂的仁義亦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就拿以上的事例來說,即便孔子來了,也會先救自己的孩子,確保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才會考慮拯救他人孩子。
當然,這可不是小君杜撰的,儒家本身對“仁”之所及,是有步驟與次序的,且這個步驟與次序是相當近乎人性的。
對于儒家來說,“親親為大”,所謂“親親”便是先安頓好自己的親人,在此前提下再將自己的仁愛之心推及他人便是“仁民”,所謂“仁民”就是愛他人,愛社會,由愛人而后再及至于“愛物”。
而“親親為大”出自于《中庸》,原文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首先,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這是仁的基本表現(xiàn)。而“義”者為“宜”,便是凡事都需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處。因此,對于普通人的要求,便是在性命攸關的時刻把握好親疏有別之“義”,這便是“仁”的體現(xiàn)。
當然,孔子的儒學本就來自于民間,也是亦是“民間之學”的先河,因此儒家之學最開始,便是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行為準則的修養(yǎng),因此普通人能做到此等“仁”“義”就足夠了。若非要上升到所謂的“大義”那就純屬抬杠了。小君就不信,連尋常小“義”都做不到的圣母白蓮花們,還能達到“大義”的境界,那才見鬼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