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雖常見,但青少年喊痛的背后也可能藏著更復雜的原因。家長應正確觀察孩子疼痛的特點并及時帶孩子就醫,這對其能否得到及時治療意義重大。
文/油文靜 季 鋒 吳 敏 許 華
油文靜,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和疼痛醫學科,主治醫師。
季鋒,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和疼痛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吳敏,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和疼痛醫學科,主管護師。
許華,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和疼痛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說到疼痛,大家一定都深有體會,幾乎沒有人一生中不經歷疼痛。國際疼痛學會2020年對疼痛的最新定義為: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或與此相似的經歷。疼痛很常見,因此當感受到疼痛時,不必過于緊張,但需要警惕,因為這可能是某種疾病對身體造成傷害時發出的重要預警信號。尤其對青少年疼痛,家長更應該重視并正確認識。
生長痛:成長的煩惱
很多家長都聽說過或看到自己的孩子經歷過生長痛,究竟什么是生長痛呢?生長痛是一種非感染性、無器質性病變的骨骼肌肉組織的疼痛。典型的生長痛多發生在夜間,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雙下肢間歇性疼痛,持續數分鐘至兩小時不等,尤以脛骨、膝關節及其周邊部位為重,可自行緩解。目前,生長痛的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觀點認為和青少年夜間骨骼迅速生長使周圍神經肌肉受牽拉、大量運動后代謝產物在肌肉系統中的堆積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生長痛會慢慢消失,家長注意調整孩子的作息活動和營養即可,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是,當生長痛嚴重到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學習,如因為疼痛出現夜驚、夜醒等情況時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應當及時就診,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肌肉的拉伸放松、局部的物理治療等方法來緩解和預防生長痛的發生。特別要指出的是,對一些心思細膩的孩子要重視應用積極的認知行為療法,并讓孩子了解生長痛,從而消除因為疼痛帶來的負面心理壓力和負擔。
疾病預警莫大意
要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青少年出現疼痛可能不僅僅只是生長痛,家長作為孩子最主要的監護人,當孩子出現疼痛,尤其是反復出現慢性疼痛時,光緊張和擔心是不夠的,還要認真觀察疼痛的特點。如果發現疼痛的表現與生長痛不一致,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就醫。
疼痛發作的部位
頭痛是青少年常見的疼痛,多數是由于情緒緊張、壓力過大以及姿勢不正確引起的。家長有偏頭痛病史的,孩子也更易患偏頭痛。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頭痛、呼吸困難、肢體無力,要考慮卵圓孔未閉的可能性,應及時就醫進行發泡試驗,必要時進行經食道的心臟超聲檢查。如果頭痛伴隨惡心、抽搐,要小心可能是顱內病變,一定要盡快至神經內科就診,完善各項影像學檢查。
胸、腰背已經成為青少年持續反復疼痛的常見部位。青少年處于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神經及骨骼肌肉系統發育不完善,長時間看電視、靜坐學習、姿勢異常、少動及繼發性肥胖等很容易影響青少年的脊柱發育。心理壓力也是背痛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排除脊柱感染、腫瘤、神經損傷等特異性疾病,結合臨床特征判斷可能存在非特異性腰背痛。對于急性和亞急性非特異性腰背痛,應著重于減輕疼痛、避免腰背痛加重,不建議單純臥床制動休息,應輔以適量運動。對于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則強調以自我管理為主,物理治療、心理療法為輔,較少使用藥物治療和侵入性治療。與成人相比,青少年的腰背疼痛程度雖然較輕,但復發率高,對成年后影響較大。
關注疼痛發生的部位不僅僅是關注疼痛發生在哪里,還要看這個部位有什么變化和改變。例如,反復發作的雙下肢間歇性疼痛是一種青少年發育期特有的現象,小腿、膝蓋及周邊部位在疲勞后夜間疼痛加重,并無紅腫、壓痛,活動正常,多數家長會想當然認為是生長痛,會慢慢自愈。但是,骨肉瘤患者早期也會出現類似的疼痛表現,區別是骨肉瘤還可能導致出現包塊或局部變形。因此,在留意疼痛部位的基礎上,還得仔細看看局部有無變化,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異常以免延誤診治。
疼痛的性質和發作特點
不同的疾病損傷的組織器官不同,出現疼痛時的疼痛性質和發作特點也不同。目前,根據病變性質和疼痛表現一般把疼痛分為3類,即傷害性疼痛(炎癥性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神經損傷后的疼痛)和可塑性疼痛(疼痛時間較長導致神經系統發生改變后出現的混合性疼痛)。
傷害性疼痛急性期(如骨折后)會出現刀割樣、撕裂樣、爆炸樣的劇烈疼痛,觸碰后疼痛加劇。如果是腹內炎癥,按壓肚子突然松開后會出現反跳痛。如果是心臟缺血導致的炎癥則會有壓榨樣疼痛。傷害性疼痛往往去除刺激后疼痛會慢慢減輕。
神經病理性疼痛則多表現為針刺樣、火燒樣、麻刺樣疼痛,這種疼痛發作特點與傷害性疼痛發作不同,多數患者在安靜時、睡眠時感到疼痛更加劇烈。有些類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在外界較輕的刺激時也會發作,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神經痛等。
當疼痛持續存在成為慢性疼痛時則可能呈現可塑性疼痛的特點,疼痛性質和發作方式兼具傷害性疼痛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特點,疼痛范圍也會擴大。
疼痛性質的正確描述對醫生正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正確描述清楚并不容易。因此,家長在帶孩子就醫前仔細問清孩子的疼痛情況,對孩子得到及時確診和治療具有很大的幫助。
疼痛發作的時間特點
根據疼痛的發作時間長短,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為最近產生、持續時間較短的疼痛,常與明確的損傷和感染有關。對青少年而言,常見的急性疼痛有運動創傷后肌肉骨骼疼痛、腎絞痛、牙痛、闌尾炎腹痛等。
慢性疼痛是指持續較長時間的疼痛,國際疼痛學會目前把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的疼痛歸類為慢性疼痛,并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來診斷治療。對青少年而言,常見的慢性疼痛包括頭痛、慢性內臟疼痛(如痛經)、慢性骨骼肌疼痛、腫瘤相關疼痛(如白血病、骨腫瘤)等。導致慢性疼痛的持續的傷害性刺激會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敏化,從而導致患者的疼痛感知閾值降低,疼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治療難度增加。持續反復發作的慢性疼痛不僅影響青少年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還會造成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誘發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對生長發育及成年后的行為特點、心理健康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當急性疼痛出現時一定要抓緊就醫,以免急性疼痛遷延不愈演變成慢性疼痛,給孩子造成終生不良影響。
疼痛發作的場景特點
家長在觀察孩子疼痛發作時也要特別注意觀察疼痛發生的場景,對有些特定場景下發生的疼痛要仔細分析。例如:每到周一要上學了,孩子就喊頭痛;要考試了,孩子就喊肚子痛。這些場景下的疼痛往往與心理應激因素相關,需要和醫生一起對孩子的情況做出全面分析并制訂治療管理方案。在同一場景下,經常出現的疼痛的表現發生改變(如逐漸加劇)時,也要引起特別重視。
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導致疼痛的可能因素較多,表現也和成年人不太一樣,很多正經受疼痛的青少年可以照?;顒油嫠?,但對某些成年人并不在意的疼痛刺激又會表現出高應激反應性。因此,當青少年出現疼痛,家長一定要重視,不能因為生長痛比較多見就麻痹大意,在對孩子生活作息合理科學干預的同時,更要積極從以上4個方面進行觀察,發現異常應及時帶孩子就醫治療。同時,家長也應教育孩子如何正確、獨立地面對疼痛,克服內心深層的恐懼,這對青少年疼痛的治療至關重要。
更多“健康揭秘”
▲《近視防控,從吃入手》
▲《減重,在夏天到來之前》
▲《螨蟲那些事》
▲點擊圖片訂閱《科學畫報》2025年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