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內,兩大事件共同揭示了一個清晰的發展趨勢:
一是中國正積極縮減或調降出口退稅政策,涵蓋銅鋁、光伏、電池等關鍵領域;
二是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遠超預期,背后驅動力是國家加大補貼力度,推廣以舊換新政策。
首先,出口退稅的實質是中國政府向外國消費者提供的補貼,旨在提升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為這部分退稅可轉化為出口價格的削減。而當前的取消舉措,則意味著停止了對外國消費者的補貼。
相比之下,以舊換新政策則聚焦于國內消費者,屬于對國內居民的補貼。這一轉變趨勢明顯:
中國正由補貼外國消費者以促進出口,轉向補貼國內消費者以刺激內需。這一轉變標志著經濟策略的重大調整。
中國經濟當前的核心挑戰在于內需不振,這一問題具有多維度:
一方面,眾多行業產能強勁,但需求顯得“相對”不足;
另一方面,民眾消費意愿強烈,但受限于消費能力。
此外,眾多企業依賴出口退稅維持運營,導致產能難以有效出清。因此,取消退稅與以舊換新政策相結合,構成了“外需向內需轉移”的策略布局。
首先,通過取消退稅,旨在淘汰銅材、鋁材、陶瓷、光伏、電池等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行業的低效產能。
這些行業中的部分企業長期依賴13%的出口退稅生存,導致低效產能無法自然淘汰,財政資金浪費,投入產出比低下。
取消部分退稅將加速淘汰不及格廠商,或迫使其將產能轉移至海外。以鋼鐵行業為例,2021年取消出口退稅后,行業迅速進行了落后產能淘汰、企業重組等供給側改革。
其次,以舊換新政策旨在提振內需。盡管目前僅推出3000億規模的補貼,且主要針對工廠設備更新,但已顯著推動10月社零增長至4.8%,環比增長50%。
相比之下,2023年出口退稅額高達1.8萬億,若用于國內補貼,其潛力巨大。此政策表明,在提振內需方面,直接補貼的效果可能優于減稅。
補貼對象的選擇同樣關鍵,需兼顧廣泛需求與強大產業拉動效應,如家電、汽車,未來更可考慮房地產市場,以消化庫存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
最后,組合拳策略旨在平衡政策的正負效應。取消出口退稅雖能淘汰低效產能,但也可能引發企業破產、失業等問題。因此,通過補貼消費品、完善社會保障,降低民眾負擔,可有效對沖產能淘汰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取消退稅與以舊換新政策不僅是對外部環境的響應,更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即將內需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堅信這只是開始,未來還將有更多措施出臺,如增加居民收入、推動高質量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節收入分配等,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