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8歲的李女士(化姓)感冒后,經常感覺自己左側肢體無力,本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沒想到無力感卻越來越嚴重。經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風濕免疫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抽絲剝繭,最終發現患者竟患雙重罕見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合并AQP4(水通道蛋白4)抗體陽性脊髓炎。
李女士告訴記者,早在一年前,她因MOG(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抗體陽性的脊髓炎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接受過成功治療,因此這次李女士感到越來越無力時,便第一時間找到了當時的診療組醫生,中大醫院神經內科謝春明主任,希望能夠尋求幫助。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謝春明主任了解患者情況后,完善問診查體以及腰穿、脊髓MRI檢查,發現在患者的延髓石側出現了片狀強化病灶,考慮可能是之前的脊髓炎復發。但腦脊液結果回報MOG抗體轉陰,而AQP4抗體陽性,正當醫生困惑于目前國際尚無一篇研究報道同一患者不同時期表達這兩種抗體時,李女士的左側肢體力量迅速由剛入院時的5-級降為0級。
謝春明主任帶領診療組依據AQP4抗體陽性的視神經脊髓炎診療指南,迅速啟動傳統一線用藥: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但隨著時間延長,患者沒有出現像前一次對激素的應答效果,一周時間過去了,激素從1000毫克逐漸降至40毫克,但患者癱瘓的肢體依然紋絲不動。
這可如何是好?患者和家屬心急如焚,治療陷入僵局。但謝春明主任診療團隊并沒有輕言放棄,隨即重新梳理患者病歷,并與風濕免疫科劉璘琛副主任醫師、神經外科苗偉副主任醫師等多學科專家一起反復討論,抽絲剝繭,尋找病情中的“蛛絲馬跡”。
經過反復梳理討論發現,李女士兩次住院時檢測的γ-谷氨酰轉肽酶水平高于正常,且抗線粒體抗體M2亞型弱陽性,這條線索將診療團隊的關注點引向了“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為進一步驗證這個想法,診療團隊迅速復查了抗線粒體抗體M2亞型的滴度,發現結果超出正常高限20倍。終于,該患者的診斷水落石出,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合并AQP4抗體陽性的脊髓炎”,國際罕見報道。
結合國際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謝春明主任診療團隊決定為患者大膽啟用擁有AQP4抗體脊髓炎適應癥的新藥C5補體抑制劑。在周密準備之后,給患者靜脈滴注了依庫珠單抗。令人欣慰的是,用藥后2-3小時,患者癱瘓側肢體開始快速恢復。用藥后第三天,李女士能夠扶墻獨立行走了,家人們感激不已。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錢方媛副主任醫生指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起病隱匿,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內膽汁淤積性疾病。早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膽汁淤積以及肝硬化相關的并發癥和臨床表現。該患者以反復發作的脊髓炎為臨床首發表現,國際罕見。此次之所以能明確病因,與多學科團隊的支持密不可分。
據介紹,中大醫院神經內科早在2014年起,就組建了中大醫院疑難雜癥診療小組,搭建了精準檢測神經肌肉遺傳病、神經感染與免疫疾病的診療平臺,并致力于神經內科罕見病的診療工作。近年來,隨著新型生物靶向藥物的不斷開發與臨床應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神經系統罕見病患者從中獲益,精準/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實現成為該類疾病治療的新方向。
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作為國家首批“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單位之一,該團隊對自身免疫性腦炎、重癥肌無力、運動神經元病、糖原貯積癥、肌原纖維性肌病等神經系統罕見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相關臨床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王倩 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