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命理學的四大本,還是其他的命理學典籍,其中都有大量的命例。這些命例主要是作者為了解釋理論而配套使用,同時也為我們后學者提供了很多生動的案例。(圖片來源于pexels)
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典籍中的命例我們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認為其一定準確,這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典籍中的命例為什么不準確?
首先,有些八字是杜撰的。杜撰的八字里,最典型的就是關羽的四柱。關羽出生年月日時都不可考,有人推算出關羽可能出生于160年、161年或162年,但不管哪一年,都不是戊午年。《三命通會》中所載的“戊午、戊午、戊午、戊午”,顯然是根據關羽至陽至剛的性格杜撰出來的,并非關羽真實八字。
在典籍中杜撰的八字還有很多,大部分秦漢之前的古人的八字是古代命理學家杜撰,不可完全當真。將其用作理論學習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將其認為是“確例”則是不必的。
其次,時辰要存疑。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可能會有自己確定的出生時辰,這是因為90年代以后大部分人出生在醫院里,有出生證可以證明自己的出生時間。但是,90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出生時辰的,比如筆者就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時辰,只知道是半夜,這就導致我連自己生日是哪天都無法確定,更遑論生日了。
現代人尚且如此,何況古人呢?在古代,一般只有達官貴人的小孩出生才有準確的時辰可以記載,而普通人家的子女要想知道時辰則是難上加難。要知道,古代的更夫也只有在大城市才有,小城市和山村是沒有更夫的,大家也許靠雞鳴,也許靠星斗位置判斷時辰,所得到的出生時辰并不一定準確。
如上段所述,如果典籍中的古人為官宦之后,也許其時辰可信,比如蘇軾的詩中就有自己出生時辰的記載,其出生時辰就是可信的,因為蘇家是官宦世家。而如果是普通學子中舉入仕,則其八字中的出生時辰就要存疑。
因為出生時辰的不可信,所以在農村地區“三柱論命法”其實更加流行。雖然我本人沒有接觸過“三柱論命法”,但我知道這種論命法也是在古代流傳過來的,可以說是農村地區的主流論命方法。另外,在我家鄉訂婚的庚帖中也只寫三柱而非四柱,這種傳統也是從古代流傳而來的。
其實不止農村,城市里很多老派的命理師是用三柱論命的。我依稀記得梁湘潤先生的一篇文章中就曾經寫過這方面的內容,該文中有“知道年月日尚可分析,不知道生日則無法判斷”的詞句。
大量的古人八字的時辰不可信,而時辰在八字中確實最重要的一柱,所以命理典籍中的古人案例我們只能做參考,而不可全信。
最后,歷法的變化導致的年月干支的變化。中國的歷法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變化,包括二十四節氣的調整,西洋天文學技術的融合等,導致同一個生日,如按照不同時期的歷法會有不同的八字。
我們現在所用的歷法,以及二十四節氣,是用現代天文學精確測定的,但是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就沒有這么精準,所以古人的月份干支就不一定那么準確。同時,立春日的不精確,也會導致年干支的不同,所以歷法問題容易導致年月干支的誤差,我們在分析古人八字的時候也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
如何取舍?
為了避免典籍中記載的命例的不準確,我一般會在網上查找該命例對應的古人的出生年月,然后用“壽星天文歷”排盤進行前兩柱或前三柱的核對。如果典籍中記載的命例的年月兩柱與“壽星天文歷”排盤所得完全不同,則棄之不用。當然,壽星天文歷也有瑕疵,但我目前還沒有找到可以排盤的更為準確的天文歷,用它也可以滿足我們大部分的需求了。
這就是我對典籍中古人命例的取舍之法,希望對大家有用。總的來說,我的方法就是:先以網絡找查找古人真實的出生日期,然后用壽星天文歷(壽星萬年歷)排盤,最后用壽星天文歷的排盤結果與典籍中的古人八字進行核對,如年月相符則使用,年月不符則直接棄用,以期在最大的可能性上還原古人八字。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里,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