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河南的著名山脈,嵩山、老君山、白云山等無疑是廣為人知的,而在鄭州市境內,伏羲山同樣擁有著不小的名氣。伏羲山,舊名五指嶺、浮戲山,作為嵩山的余脈,其山體東西延伸,長達五十多公里。它西臨嵩山,北接鞏義、滎陽及鄭州市郊的邙山,南達登封、禹州的潁水北岸,東越新密、新鄭直至徑山。在這片名山輩出的河南大地上,伏羲山以其獨特的紅色而令人稱奇。
在這片土地上,石峰、石柱、石芽、石筍組成了壯觀的巖石森林,仿佛一座座精美的盆景。伏羲山的紅色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獨特表現。這種地貌通常由地下水長期溶蝕巖石而形成,而伏羲山的紅色石林,則因巖石中富含鐵質等礦物質,經過氧化作用后,呈現出鮮艷的紅色。雖然在我國云南、貴州兩省,紅色石林分布較多,但多以灰色為主,像伏羲山這樣“紅皮膚”的石林則顯得尤為罕見。更為難得的是,這種石林的石質堅硬,難以風化,歷經千萬年仍保持著原有的形態。
關于伏羲山為何呈現紅色,當地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地塌陷,女媧為拯救蒼生,淬煉出彩石補天。而伏羲山,便是補天剩余的小部分彩泥所化。在紅石林景區的中心,有一座伏羲廣場,大理石柱上雕刻著伏羲與女媧的雕像。女媧伸臂高舉彩石補天的姿態,顯得神圣而莊嚴。
紅石林的一側是懸崖,從這里眺望平原上的新密市區,視野極佳。新密是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的地方。其名字“新密”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存在一個名為“密國”的小國。密須氏是黃帝的后裔,屬于那個時代的古老貴族,原封地在甘肅平涼靈臺縣。他們先后歸附于殷商、周以及鄭國,最終在此地扎根。“密”這個地名,已經沿用了兩千五百多年。
在山腳下一個名叫“蕭魚”的小村莊,其名字甚至被寫進了《左傳》、《谷梁傳》和《公羊傳》。公元前562年,“諸侯伐鄭,會于蕭魚”,這是新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當時,魯襄公在此會見了曹國、晉國、莒國、衛國、滕國、齊國、邾國、杞國、薛國、小邾國等十個國家的國君,共同商討攻打鄭國的策略。這場討伐戰爭歷經九個月,最終以鄭國戰敗告終。諸侯伐鄭之后,不到百年,中原的戰爭愈發激烈,隨著趙、魏、韓三家分晉,春秋時代正式進入了戰國時代。可以說,伏羲山的紅石林,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時刻。
伏羲山巖石之所以呈現出鮮艷的紅色,主要是因為巖石中富含鐵質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在地下水長期的溶蝕和氧化作用下,逐漸顯現出了其獨特的紅色調。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雨后或日出日落時分,伏羲山的紅色石林更加引人注目,為到訪的游客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觀賞享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