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則視頻。
其中有個細節。
一位受訪者提到,自己的同學聚會,從很多年前開始,飯桌上就已經沒有女生了。
剛開始在微信群里大家還很熱絡,但到了真的張羅聚會的時候,女同學們一個個就開始支支吾吾,不確定有沒有時間。
只剩下男同學們則興致勃勃,相互艾特。
這句話一下擊中了我。
曾經有朋友問我:你身邊38+左右的中年女性都在干什么?
一時間,我竟答不上來。
那些年輕時經常組織聚會的同學、朋友,如今十次才能叫出來一次。
除了一些需要夫妻并肩出席的婚禮、遛娃等社交場合,好幾月都見不到她們的身影。
那她們都去了哪里?
其實說起來,女性從社交場合消失最明顯的節點,大概是從她們的身份轉變為妻子、母親開始。
婚育和家庭帶來的對時間、精力的擠壓,讓大部分女性不再自由。
曾有一部紀錄片,拍攝了一位女性的一天。
每天早上六點,她就得起床,趁著丈夫孩子還沒醒,準備一家人的早餐。
七點,丈夫孩子起床,她的工作還沒結束,先監督孩子穿衣洗漱。
做完這些后,丈夫已經去上班了,她還沒吃上一口飯,忙著喂飽孩子,送孩子上學。
然后她才有時間收拾自己,出門買菜,再回家收拾家務,洗衣、洗碗、打掃衛生。
下午四點,然后又要接送孩子、準備晚飯、催孩子學習、輔導作業、收拾殘局……忙完這些已經深夜。
然后第二天一睜眼繼續重復,沒有氣口,也永不停歇。
而這僅僅來源于家庭事務的重擔,如果還身兼社畜的職場女性,每天還需風里來雨里去上班和下班。
中間還要穿插著照顧老人、人情往來、家長里短。
剩下的時間寥寥無幾,哪里還有精力說走就走,參加各種聚會,維護友誼。
說句很扎心的話,真正屬于中年女性的時間,大概只剩熬夜了。
這幾年,我也發現了,已經中年的我好像也沒什么社交了。
偶爾想要出去好好放松一下,或是找些朋友一起談天說地,卻突然發現,誰的時間都湊不到一塊。
于是漸漸形成一種心照不宣的規則:
工作日、上學日默認不邀約,周末需要提前打招呼,安排時間。
但即便是提前約好了,也難免會因為家里的各種突發情況而臨時取消,或者被迫中斷。
“孩子突然不舒服”“要給老人送東西”“家里漏水了”。
過去促膝長談的朋友,如今只能在微信上匆匆寒暄幾句,或只有在節日送祝福。
但更多時候是靜寂無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每個人也有難以言說的生活壓力要面對。
這樣的改變,難免讓人五味雜陳。
而這或許就是女性步入中年的必然代價:
在各自具體的生活面前,友情和社交早已不是我們的優先級。
家庭和搞錢更重要。
以前看過一句話,是這么形容女性友情的:
“女性友誼的三次告別是,戀愛、結婚、生孩子。”
確實,相比于男性,女性的確容易受困于“母職”的身份和責任之中,無法掙脫。
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有一個情節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黃亦玫對蘇更生說,“很久沒有人叫過我的名字了,我不希望黃亦玫這個名字,被小初媽媽代替。”
自從結婚后,黃亦玫三年沒有上班,整天圍繞在家庭孩子的日子里,不僅失去了自由,就連自己的名字也漸漸被世人遺忘。
這是黃亦玫的困局,也是現實中無數中年女人的縮影。
她們被婚姻和家庭占據大部分時間,犧牲奉獻,失去自我,還要承受著外界的各種偏見與輕視。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時常有讀者向我感慨:
“自從結婚有孩子以后,自己好像就低人一等,成為社交鏈的最底層。”
有時候挺羨慕我老公的,可以每天呼朋喚友,還有一群好兄弟一起玩,而我出去一趟,就要做好面臨各種眼光的準備。 有工作的時候,別人會問“你這么忙,還有時間陪伴孩子嗎”; 沒工作的時候,又被人教育‘你不擔心這樣,會和社會脫節嗎’; 未婚的朋友默認你聊天的內容都是圍繞公婆、孩子,覺得彼此已經沒有共同話題,慢慢不再發出邀約; 而認識新的朋友,問你在做什么時,你回答“在家帶娃”,總能收到對面探究的眼光,好像下一秒,老公就會出軌; 于是慢慢地,我越來越不愿意出門,幾乎把所有重要不重要的關系都砍了,人際交往的半徑,只固定在小家了。
很扎心,但也很現實。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討論,為什么中年女性集體消失在社交場。
但其實又何嘗不是外界的不理解,不認可,以及諸多刻板印象的標簽,讓她們變得異常敏感,甚至陷入自卑的情緒中。
直到最后,主動放棄這部分的自我需求,壓縮自我的社交空間。
有的老公的社交圈,就是自己的社交圈,老公朋友的妻子就成了自己的新朋友。
有的朋友圈是隨著孩子的社交需求展開的,以前和閨蜜的約會時間,變成了邀約孩子班上的同學家長。
還有的孩子就是自己最好的搭子,一起旅游,一起吃飯,一起拍照。
和老朋友的聯系越來越少,微信里除了老公孩子家長群的消息,不再有其他人的問候。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問,沒有社交,沒有朋友,那人生下半場會不會很悲哀?
那倒未必。
友情的背離與消逝,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發生,只不過中年是最明顯的一道分水嶺。
但即便是有一萬種客觀理由,有一個主觀原因不可否認,那就是:
中年之后的友誼,其實更代表了一種自我選擇。
就像網友@春曉。
年輕時,她只要一閑下來就覺得發慌,尷尬,迫不及待就想呼朋引伴。
但最近這兩年,她越來越不喜歡和朋友過多聯系,聚會中各種攀比、家長里短、搬弄是非,只讓她覺得內耗。
所以現在,她幾乎不社交,沒事就在家里宅著。
“年紀大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壓根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你也沒有時間去維系那么多關系。
你最缺的,其實是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一個人在家不化妝、不打扮、獨自喝茶,看電影。
不擰巴也不需要表演,平平淡淡,整個人舒適且自在,這種狀態其實是一種享受。
至于友情,只要身邊留下的都是最值得珍惜的人,那就足夠了。”
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了負擔和承擔。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年輕的時候,我們追求熱鬧生活,不斷拓寬朋友圈。
甚至可以在利益驅動的前提下,刻意迎合別人。
但當你年紀越大,你會發現,
我們已經不依賴于社交尋求外界的注意與肯定,也不需要用朋友多寡來證明自我的價值。
與其參與太多無意義的社交,刻意維持的假性親密友誼,不如主動從世俗的喧囂中抽身出來。
或回歸家庭,或投身自我。
一個人,一屋好書,一杯淺茶,自由自在,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這也算是,人到中年才能攢下的底氣與成熟。
后來,朋友又問我:那你從來沒感覺到孤獨嗎?
我說,好像還真的沒有過。
一個人沒有電話、沒有聚會、沒有社交,開始或許會讓人感到不安。
但正是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才會開始更加了解自己,對生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追求。
我們不再害怕失去,而是擁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豐富自己,陪伴家人。
我們不必擔心他人的眼光和評價,而是專注內心成長,找到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所以,如果你現在也沒什么朋友,感覺被世界拋棄了。
不必傷感,也無需哀嘆。
真正清醒的人都明白,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走。
給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空間,當你可以完整、獨立的面對自己,才是擁有更美好、更自信的人生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