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農婦。
她生一兒子,影響整個近代史。
她卻鮮為人知。
她的名字叫文七妹。
她就是毛澤東的母親。
可以說她影響了毛澤東的一生。
01
文七妹于清朝同治六年出生于湖南湘鄉縣都唐家索村,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家人就叫她文七妹。
唐家索村看似是不起眼的小村落,卻是個出英雄的地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出生在這里。
同樣姓文的文七妹正是文天祥的后代。
但是到文七妹的祖父文芝儀這一代,文家也已沒落。
文七妹的祖父去世后,葬在了韶山沖龍眼塘,每到清明時節,文家人都要到韶山沖去掃墓。
圖|文七妹
每次來去舟車勞頓,文家的人就開玩笑說:要是能在韶山結下一門親事就好了,可以有個落腳的地方,免得來回折騰。
沒想到一句玩笑竟然被文七妹的父親聽了進去,文七妹的父親托人幫已年滿18歲的女兒說媒。
果然湖南這地方邪!想什么來什么。
文七妹經人介紹認識了比自己小三歲的毛順生,雖然毛順生家里不是很富裕,但在四鄰八鄉中的口碑還算好,于是文七妹的父親就答應了這門親事。
同毛順生結婚后,文七妹也淪為了一名普通的農婦,每天都為家務和撫養兒女的事操勞。
但是毛順生卻因外出當兵掙了一筆軍餉,拿著這筆錢,做起了生意,生活也漸漸富裕了起來。
人都說是文七妹的功勞,因為“女大三,抱金磚”。
當然,這里面確實有文七妹的功勞,因為她吃苦耐勞,勤儉持家,讓毛順生能夠無后顧之憂的做生意,從而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文七妹與毛順生婚后共生育了七個孩子,其中五個男孩和兩個女孩。
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差,她的七個男孩,其中有4個夭折,活下來的只有毛澤東、毛澤民和毛澤覃三兄弟。
毛澤東是文七妹的第三個兒子,還是在毛澤東的前兩個哥哥夭折八年后才出生,這讓文七妹像一只驚弓之鳥,她總害怕兒子會不幸夭折。
當毛澤東出生后,年近三十歲的文七妹小心翼翼地呵護照顧著他,因為害怕他像前面的哥哥那樣夭折,她采取了四項措施:
第一,拜毛澤東的七舅媽為“干娘”;
第二,帶毛澤東到南岳衡山許健康成長愿;
第三,為了讓毛澤東健康長大,她不殺生,不吃肉,吃“觀音齋”飯;
第四,并讓毛澤東拜“石觀音”為干娘,因此毛澤東有了一個叫石三伢子的小名。
母親就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孩子長大。
02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文七妹與毛順生常常意見相左。
毛順生像封建時代的許多專制的家長一樣,深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訓。
毛澤東與弟弟們經常挨父親的棍棒教育。
而文七妹卻總是充當著孩子的保護神。在毛順生要打孩子的時候,文七妹就沖過來保護孩子,毛澤東尤其倔,父親打他的時候,他就站著不跑,也不哭,這非但沒有讓父親停手,反而激怒了父親。
文七妹護著毛澤東,一邊勸毛順生不要打孩子。
16歲那年,毛澤東讀完了私塾,想進新式學堂(東山學堂)繼續上學。
父親毛順生不同意,他的意思是,讓毛澤東到湘潭縣城里的一家米店當學徒,將來幫襯家里的生意。
文七妹并沒有同意毛順生的意思,她勸丈夫毛順生送兒子去新式學堂讀書。
圖|青年毛澤東
見自己無法說服丈夫,便搬來娘家的兩個兄弟當說客。
在兩個兄弟的說服下,毛順生才同意讓毛澤東進新式學堂。
文七妹雖然不識字,但她知道知識的重要性。
除了袒護孩子外,文七妹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她心地善良。
她雖然不識字,但是時常跟毛澤東講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道理。
毛順生的同族兄弟毛尉生因長年給地主家打工,39歲突然猝死,留下妻兒五人以乞討為生,他的妻子還患有肺病。
文七妹平時家里省吃儉用,但是她仍然將毛尉生的女兒菊妹子接到家里,當親生女兒養育,幫助兄弟媳婦減輕負擔。
除了同情同族兄弟,她遇到上門討飯的窮人,也是毫不吝嗇地給他們飯吃。還自掏腰包接濟窮人。
毛順生是白手起家,深知賺錢的不易,他反對妻子到處施舍,還為此與文七妹吵了幾次架。
因為與丈夫對待事情的觀念不同,文七妹常常痛苦不堪。
1903年的一天,毛順生更是趁著堂弟窮途末路之際,從他手中買進了七畝水田。
文七妹認為這樣趁人之危,奪走人家賴以生存的田地是很不地道的事,她極力勸說丈夫將水田還回去,接濟他渡過難關。
圖|毛順生
但是任憑文七妹怎么勸說,毛順生就是聽不進去,文七妹因此自責不已。
但是,文七妹接濟窮人的品質影響到了毛澤東。
一次,毛澤東放學一回家就鉆進廚房找吃的。
文七妹覺得奇怪,就上前詢問究竟,毛澤東解釋說一個同學因為家里窮沒有午飯可吃,他就將自己的午飯分給他吃了,所以自己沒有吃飽。
從這天后,文七妹還瞞著丈夫給毛澤東帶一大份午飯,讓他分給同學吃。
在父親那里受了傷的毛澤東,總能在母親這里得到撫慰。
03
文七妹很感激丈夫,生財有道,讓她們母子過上了熱炕頭的生活。
同時,她也飽受精神折磨。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毛順生性情暴躁,動不動就沖她發火。
面對比自己小三歲的丈夫,文七妹也只能默默地忍受。
毛澤東曾回憶說:母親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好在有兒子,尤其是毛澤東,對母親文七妹是絕對維護。
毛澤東曾開玩笑說:我們家分為“父黨”和“母黨”,我是“母黨”的人。
一年春節前,毛順生見豬生意好,就開始收豬,他搶占市場先機在一位貧苦的婆婆家訂了一頭豬,他讓毛澤東去將豬趕回來。
圖|毛澤東故居
毛順生剛訂完豬,豬就漲價了,毛順生盤算著能在年前賺一筆錢,但是毛澤東去趕豬的時候,老婆婆傷心地埋怨說:哎,早知道晚賣幾天,還能多賣三四塊錢。
那時候的三四塊錢都能招來劫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毛澤東看老婆婆可憐,就主動退了訂金。
結果回到家被父親責罵了一通。
毛澤東還解釋說:咱們地多,少賺一點不影響,但老婆婆地少,少賣幾塊錢年都過不好。
父親毛順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毛順生畢竟是個生意人,在他的觀念中是反對施舍幫人的這種做法的,他覺得一個人窮就應該自立自強,而不是等著人救濟和施舍。
毛澤東的行為經常惹怒父親,也免不得了挨一頓毒打。而文七妹卻為了支持兒子,經常袒護他。
這種典型的嚴父慈母的組合,不正是當時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寫照嗎?
1918年,文七妹患上了結核性淋巴炎,脖子上長了一個大包,父親毛順生和毛澤民在忙農活,毛澤東在外讀書,家中無人照料,文七妹只好住到娘家養病。
毛澤東在長沙開了一個藥方,寄給舅舅,拜托舅舅給母親抓藥。
毛澤東為不能在母親身邊親侍湯藥而難過,而母親卻托人帶話讓他在外好好讀書。
一年后,母親的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毛澤東又托付弟弟毛澤民將母親送到了長沙。
此時,兄弟三人簇擁著母親文七妹在照相館,拍下了唯一一張母子合影。
圖|母子三人的合影
文七妹自知病情嚴重,將毛澤東叫到身邊叮囑說:咱家只有澤建(菊妹子)一個女兒,你們要將她視作親妹妹。我只盼著你們好。
文七妹即便是自己命在旦夕,她仍然想著利他。
從長沙回韶山不久,52歲的文七妹因病情惡化去世。
毛澤東也寫下了那篇感人至深的《祭母文》:
后來毛澤東跟好友寫信說,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不損人的,可以損自己以利人的,母親就是第三種人。
母親的慈悲胸懷深深地影響著毛澤東。
后來,毛澤東下決心要尋找一條解放貧苦農民的道路,建立農民翻身的新中國,這不得不說是受母親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65歲的毛澤東再次回到韶山沖,他來到父母的墳前祭拜。
他跟隨行的人員說,自己一生不信鬼神,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但祖宗的牌位,烈士的墓是紀念。
《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種善因,得善果,文七妹將善良刻到了骨子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