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新會地區踏入新會柑采收季節以來,新會地區的整體茶枝柑價看似波瀾不驚,核心區的依然堅挺,而非核心區的價格也沒有出現上躥下跳的現象。
但行業情緒穩定的背后,老李也看到了來自采購端的比往年消沉的采購態度,如秋意漸濃讓人略感寒意——產品降價、需求下降、采購降低、流通變慢、庫存上漲······這些市場明顯出現下行的狀態似乎都出現在陳皮的產業鏈上。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老李并不想看到市場有如此反應,但卻慢慢形成趨勢。對此“寒意”,老李問了幾個不同產區的柑農和大柑園負責人,總結如下幾個觀點:
1、今年中小客戶提前訂柑的行為明顯減少(非正式統計,比去年同期降低30%至50%),加上十一月中旬的多個臺風、降溫陰雨等天氣連續多日,不適合摘柑曬皮,所以預期的采購熱度并沒有起來; 2、在銷售層面上,中小型柑園降幅明顯,而對千畝以上、品質好的大柑園影響不大,特別是三十萬斤以上的大客戶采購普遍在7-8月已經提前進行; 3、部分接待散客場柑園更偏向于“即問即買”,也有“問的多,買的少”的情況,如價錢合適即馬上采集開皮拉走,不再提前訂購; 4、目前不管是柑農、中間商、渠道商還是終端商家都大量囤積了最近三年的陳皮庫存,急需回籠資金,加之2024年在面對不斷供給的新皮而終端消耗沒跟上,將導致新皮和次新皮的去庫存壓力大增; 5、目前仍有大量資金在不斷進入新會陳皮行業,同時也體現在規模化的新會柑種植面積上,其中百畝規模以上的中大型柑園數量明顯增加,導致土地租金等成本仍在上漲; 6、外圍地區的茶枝柑(新會柑,也叫陳皮柑)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非常龐大,主要集中在廣西、云南以及廣東地區,老李的非正式統計約有50-60萬畝,而2020年此數據為不到10萬畝,由此可以推斷市場供給比2020年增加5倍以上。
縱觀新會陳皮產業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從邯鄲學步到蓬勃發展,新會陳皮產業前后用了不到4年時間,讓產值從80億狂飆至230億,規模翻近來3倍多,創造了大量經濟效益,也提高了道地特產的品牌知名度。但老李認為,產值大規模大,不代表行情就只能一直向好,正如2024年行業已然進入了調整的周期,希望從業者能正視“寒意”,切忌盲目樂觀,保持謹慎態度。
1996年到2023年新會陳皮的產值
一、新會整體柑價承壓,但部分優質柑園柑價依然堅挺
“今年來采購的客戶除了買的柑少了,還挑剔了許多。”來自三江的柑農陳伯說到。陳伯種柑已經有二十年經驗,自己種有三十畝地。在經歷過2020年的第一波黃化樹的“砍樹潮”后,他大批補種了新柑樹,并在2024年開始大量掛果。
老李問陳伯今年的客戶是“如何挑剔”的呢?陳伯說:“我們沒做散客,都是以前認識的茶商和熟客,每年會委托我們做一些小青柑茶等產品。我們去年因為新樹掛果不多,圈枝柑報價在萬斤8元左右。今年產量上來了,我們也相對保守一些,萬斤價報到7元了。但感覺客戶還在討價還價,還要求我們幫忙開皮和曬干。這些都要人工費,而且買的數量也沒有去年多了,我們成本就擺著那里,已經很難再降價了。”
老李問陳伯今年行情不好,萬一賣不掉怎么辦?陳皮說只能自己收了,“慢慢存,等老皮再賣。”
在睦州種植60畝地新會柑的梁女士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即今年客戶的采購熱情降低的現狀。“我手上有些零散的客人以及一些萬斤采購的客人,他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萬斤以上的大客采購今年對價格特別敏感,對果品也很敏感,例如今年的客人專門會去看樹頭有沒有針孔等。我們柑園主要是都是些5、6年的新樹,黃化樹幾乎沒有,所以就不用打針治療。”梁女士說,今年的銷量估計有往年的9成左右,“我們今年的價格沒怎么降低,因為果品有保證,客戶看重這點,所以跟去年報價差不多。今年的確是產量上來了,但總體收入不如往年,銷售也是比較難的。”
2024年普遍豐產的新會柑
二、新會區內品質差的柑園以及外地柑,均出現了“斷崖式降價”
為了驗證梁女士的說法,老李也采訪了在新會當地有數千畝自營果園的負責人謝總。
謝總坦言,大柑園和小柑園之間,大客戶和中小客戶之間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今年我們公司旗下的果園掛果有1500萬斤左右,整體實現了大豐收(比去年畝產翻倍了)。因為我們的客戶80%都屬于大客戶,即30萬斤起步訂購的,其中80%都是圈枝柑訂單。另外,我們公司價格政策也非常優惠,大客戶在7月到11月之間都可以下訂(下訂后,如漲價則不跟漲,市場跌價則可以下調),加上公司的客戶都是比較優質的大企業客戶,和其他中小型種植戶沒有客戶上的沖突,所以今年公司的銷售沒受到市場的影響。”
謝總公司位于三江聯合的柑園正在采收
對于整個新會產區的行情,謝總也補充了自己觀點:“我認為目前非新會產區的茶枝柑供給量巨大,對新會產區的茶枝柑銷售有一定的影響,但對種植大戶來說,就影響不大。目前看來,今年新會地區的柑價估計還會再繼續微略下調,但如果柑農可以給出合理價格且果的質量比較好,是可以賣的出去的。”
面對今年狀況,另一位新會陳皮資深行業專家羅總則認為,當前宏觀經濟不景氣,導致柑農(尤其小戶)前期求資金回籠意愿強烈,“今年屬于產量的大年,我可以分享幾個我觀察市場現象。第一是外地柑出現了“大幅度”降價,第二個是新會周邊的低端柑園、種植能力差的中高端柑園出現了“中幅度”降價,第三是中高端產區的優秀柑園只有“小幅”降價甚至穩價。最后我認為,柑價會在12月的中后期才真正的穩定。”
新會三江聯合柑園準備出貨的茶枝柑(陳皮人家阿堂供圖)
對于羅總說的外地皮和新會地區品質不好的柑園均出現“斷崖式”大幅度降價的情況,老李也得到了初步的確認。截止11月20日,新會三江、雙水等二線產區有部分藥肥管理不善的柑園報價在4元斤左右,而廣西產區的茶枝柑批發價在3元斤左右,云南產區的茶枝柑價格已經出現2元斤的情況,均價比去年同期跌幅達50%以上!
云南河口縣的茶枝柑種植基地(讀者供圖)
三、外圍茶枝柑產量龐大,5年時間總供給量增長了約“五倍”
對于外圍茶枝柑在2024年出現天量供應的情況,新會農資企業“農當家”負責人陳師傅跟老李討論外圍茶枝柑的產量時,就說到“種植”是成本很低的入門,所以非常容易出現“一窩蜂式”的無序擴種。
陳師傅也從農資的角度提供了相關信息——目前除了新會地區約15萬畝的種植面積,新會周邊的廣東省城市也在廣泛種植了茶枝柑,如臺山、開平、肇慶、河源、惠州、韶關等均有大面積種植,據非正式統計,這些廣東省內的新會周邊產區,種植面積也接近10萬畝左右。
云南河口產區的茶枝柑,掛果量非常好
陳師傅還補充道:“外省的茶枝柑種植分布,則主要在廣西(第一)、云南(第二)等地。”對此老李經網絡查詢到,目前以外地單一種植區域來說,廣西欽州的茶枝柑種植面積為最大,官方于2023年公布的種植面積就有14萬畝。假設擴張至整個廣西地區,老李估計保守20萬畝的種植面積;其次是云南地區,雖然云南地處云貴高原,但其氣候水土等也適合柑橘種植,保守估計也有10萬畝以上。
總的來說,外圍地區的茶枝柑(新會柑,也叫陳皮柑)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非常龐大,主要集中在廣西、云南以及廣東地區,根據老李的非正式統計,保守估計以上全區域有50至60萬畝的種植面積,而根據網上可查的數據可知,在2020年以上區域的種植面積不到10萬畝。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市場,當前的市場整體供給量,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5倍以上的茶枝柑供應量,可以說來自供給端的壓力非常大。
11月中旬,擺放在新會某水果批發市場的外地茶枝柑,一筐約70來斤,銷售300多元。
四、“陳皮寒冬”是相對而言得,質、量兼優的柑園才是“幸存者”
任何市場都有自己的周期,且不受人為的控制。如新會陳皮市場,從最初爆發期的到處搶貨,再到地方品牌企業的崛起,到種植端的擴展,最后進入洗盤階段等等,都是產業和市場自我調整的過程。
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的初期,是入行即可賺錢的階段,即為市場紅利期,但隨著品牌和品質效應的確立,市場自身會做出選擇。在今年的調研中,老李就發現了新會產區的優質柑園可以實現“保價盈利”,而外地柑和低品質柑園只能卷入市場的價格戰,這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總結老李調研的經驗,新會陳皮是不是迎來了“陳皮寒冬”階段,需要區分對象來說。外地柑和品質比較差的柑園,的確是進入了“寒冬狀態”,這是市場在經歷過階段發展后必然會選出的淘汰期;而質、量兼優的柑園,將會持續保持市場優勢,并成為市場最終的“幸存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