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桅桿(微信公眾號:走進歷史的深處)
筆者在前面兩篇文章中,闡述了中國海疆演變過程,分析了南海局勢,今天接著說中國領海的焦點問題——釣魚島。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這是確鑿無疑的。但經歷甲午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加上美國的刻意操作,導致了中日釣魚島爭端。這個爭端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又會如何演變?
一、釣魚島爭端的源頭
其實,中日釣魚島爭端的根源在美國,或者說是美國一手造成的,源于美國向日本交還行政權而引出。
1971年6月17日,美國未經聯合國許可,與日本達成《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定》,并在1972年5月15日將琉球群島的行政權正式交給日本。在二戰末期,美國經過血戰,以傷亡75000多人的代價才奪取琉球群島。為什么要將行政權交還給日本?
美國此舉當然不是做慈善,其首要原因是經濟問題。上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財政赤字急劇上升,國際收入持續惡化,美元信譽受到沖擊,大量資本出逃,多次爆發美元危機,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崩潰。以美國黃金儲備為例:1949年為246億美元(約22000噸),占到整個西方國家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到1971年下降到102億美元(約9000噸)。
美國通過琉球群島行政權,立馬可以從日本取得5.2億美元資金,之后每年還可節省約6500萬美元開支。
有人可能會疑惑:堂堂美國,還差這點錢?其實,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元危機與經濟危機頻繁爆發,美國已經極度虛弱,與蘇聯在全球爭霸中已明顯處于劣勢。不然的話,尼克松也不會在1972年初跑到北京,低聲下氣地求中國幫助其“體面”地撤出越南。
再者,5.2億美元在當時還真不是小錢。當年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經濟規模遠沒有現在這么大。美國2023年GDP規模為27.36萬億,而1970年只有1.07萬億。關鍵是,當時美元與黃金掛鉤(35美元兌1盎司),不能像今天這樣搞貨幣大放水。以黃金等價法計,當時5.2億美元相當于現在的410億美元。
美國交還琉球群島行政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要扔掉行政權這個“燙山芋”。日本自1879年吞并琉球群島后,一方面大肆屠殺原住民,一方面大量移民。二戰后,琉球群島的居民結構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原住民比例已經很低,其居民主體已經變成日本人。
因此,在美軍托管期間,琉球居民強烈要求回歸日本,經常舉行抗議示威,令美軍十分頭疼,管治難度很大,行政成本也很高。
將行政權交還日本,可以減少很多麻煩,可以節省大筆開支,又不影響軍事基地的使用以及對日本的控制。此外,交還琉球群島行政權可以改善和鞏固美日同盟關系。
琉球回歸是戰后日本歷屆政府所孜孜以求的,并多次向美國提出過。美國駐日大使就曾說:“同琉球的軍事價值相比,與日本保持政治上的友好更為重要。”況且對美國而言,交還行政權對其軍事價值并無負面影響。
美國托管琉球群島的最終結局無非有二:一是讓其獨立,二是交還給日本。在兩者之間,交還日本當然更符合美國利益。
此外,戰后琉球群島的居民中,原住民比例已經不到10%,絕大多數是日本人,民眾整體獨立意識并不強,希望琉球復國的,只是少數原住民后代,聲音微弱。
對于琉球群島,一來美國是以巨大代價攻占并取得托管權的,二來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申明主權。因此,雖然托管是基于聯合國授權,但美國攻占在先,聯合國授權托管在后。因此,美國將琉球群島行政權交還日本,其他國家除了口頭反對和道義譴責外,并無其他有效應對辦法。況且美國一再宣稱只是返還行政權,且“毫不損害有關主權的主張”。
可是,行政權本就是主權的核心部分,對于主權歸屬不明的琉球群島而言,歸還行政權實質上就是把包括主權在內的一切權利交給了日本。
實際上,美日之間私相授受琉球群島行政權這件事,并不是中國關注的重點。中國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美國歸還琉球群島行政權時,將主權屬于中國的釣魚島的行政權一并交給了日本。由此引出了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并延續至今。
二、釣魚島爭端的產生
釣魚島諸島(以下統稱釣魚島)由主島等5個小島及3塊小島礁組成,分布在17.4萬平方千米海域,陸地總面積約5.7平方千米,為無人居住的荒島,位于臺灣的東北方向,距基隆約190千米。在地理上,釣魚島是臺灣北部海岸山脈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為臺灣島的附屬島嶼,并不屬于琉球群島。
當今,中日兩國都聲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并從歷史、法律等角度都發表過詳細的主權論證依據。但抽絲剝繭,爭端的緣起并不那么復雜: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曾有過侵占釣魚島并納入沖繩縣管轄的動議,但沒有實施;甲午戰爭后,釣魚島作為臺灣的附屬島嶼一并被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該島又隨臺灣一并歸還中國。
《舊金山對日和約》第3條規定的琉球群島托管區域并不包括釣魚島。這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但1953年12月25日,琉球托管當局副長官、美國陸軍少將奧格登發布“第27號令”,即關于琉球群島地理界線的布告,稱“根據1951年9月8日簽署的對日和約,有必要重新指定琉球群島的地理界線”。此公告言明“依據”對日和約,卻擅自擴大了和約所規定的托管范圍,將釣魚島劃入琉球托管區,作為美國海軍的靶場。
實際上,這個“第27號令”就是釣魚島爭端產生的源頭。在此之前,釣魚島一直屬臺灣管轄,并無主權爭議。即便在當時及以后10多年,日本政府也沒有把釣魚島納入其領土范圍的意圖或行動,至少其意愿遠不如今天這樣強烈。例如:直到1961年4月4日,日本出版的九州地方地理志地圖中,就沒有所謂的尖閣列島(日本對釣魚島的命名)一說。可后來,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為什么那么強烈呢?
三、釣魚島爭端的發酵
實事求是地說,在1968年之前,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對釣魚島都不大重視。可以佐證的是:琉球托管當局在1953年公告擴大托管范圍、將釣魚島劃入托管區域時,中國(臺北或北京)沒有明確表態,日本也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1968年10月,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的一個下屬機構發布了一份東海海域海底資源調查報告,認為釣魚島海域可能儲藏著巨大的油氣資源。自此以后,中國(包括臺灣)和日本都開始重視釣魚島,并因美國把釣魚島行政權隨琉球群島一并移交給日本,將這一潛在爭端引爆。
日本方面:1969年5月,日本沖繩縣派出水警和工程隊登上釣魚島,設立水泥標柱式國標,并清除了中國人在島上留下的痕跡;1970年9月17日,琉球托管當局發表《關于尖閣列島主權》的聲明,首次公開主張對釣魚島擁有主權,并闡述了其擁有主權的依據,其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前述美國托管當局在1953年發布的“第27號令”。中日兩國的釣魚島主權爭端由此開始。
中國方面:1971年12月30日,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美日兩國“在歸還琉球協定中把我國釣魚島等島嶼列入歸還區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土主權”。臺灣當局也是從此時開始重視并與美、日交涉釣魚島主權問題。海峽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華僑等民間組織也發起保釣運動。
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得到通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公約中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利,使釣魚島的價值更加突出,涉及的利益更大。也就是說,釣魚島爭端背后,是巨大的國家海洋利益。
四、巨大的海洋權益
釣魚島背后的利益有多大?首先看專屬經濟區:《海洋法公約》第57條規定:專屬經濟區的寬度是從領海線向外延伸不超過200海里(1海里等于1.852千米)。這樣一算,整個釣魚島的專屬經濟區面積達到40多萬平方千米。
公約第56條規定,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內有“以勘探和開發、養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以及關于在該區內從事經濟性開發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等其他活動的主權權利”;并享有“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管轄權。
再看大陸架:公約第76條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是其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從領海基線向外擴展到大陸架邊緣,距離不到200海里的,擴展到200海里;超過200海里的,最多擴展到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線以外100海里。第77條規定的大陸架權利是:“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其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且這項權利具有專屬性,即“如果沿海國不勘探大陸架或開發其自然資源,任何人未經沿海國明示同意,均不得從事這種活動”。
中國與日本在東海的海上相鄰,在大陸架劃分上,釣魚島的價值就更加突出了:釣魚島位于東海大陸架上,如果該島主權屬于中國,日本就無權主張東海大陸架權力,中國則享有整個東海大陸架權力;而如該島主權屬于日本,其在東海大陸架上也就有了領土,就有權主張東海大陸架權力。
對于兩國共享的大陸架,國際上一般按照“中間線”原則劃分。就釣魚島而言,兩者之間,中國大陸架海域面積相差20多萬平方千米。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一是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在經濟方面的權利基本等同于領海;二是釣魚島主權涉及6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權益,超過6個浙江省的面積。
五、美國在中日之間打入的一個楔子
美國是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始作俑者:先是在1953年無端將琉球托管區范圍擴大到釣魚島,后是在1972年把釣魚島行政權隨琉球群島一并移交給了日本。應當說,中日之間出現這樣一個基本無解的領土爭端,或許正是美國所期望的,也最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肯定不愿意看到東亞兩個大國走得太近,釣魚島問題也可以說是美國在中日之間打入的一個楔子。
釣魚島爭端自上世紀70年代初爆發后,美國一直有意在此問題上保持“中立”立場和模糊態度,宣稱“美日安保條約不適用于尖閣群島”。
由于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華僑的持續抗議,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勞夫斯基在針對釣魚島所有權的答辯中指出:“美國將把它(指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給日本。但美國認為,施政權和主權是兩回事。如果在主權問題上產生分歧,應由當事者協商解決。”
意思很明確:美國歸還的是施政權而不是主權;至于主權,你們當事國自己去爭吧。
蘇聯解體以后,中美之間近20年的“蜜月”關系開始轉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快速崛起,美國重拾冷戰思維,轉而對中國實施遏制戰略。美國在遏制中國上需要日本配合,日本在釣魚島爭端中需要美國支持。
在這個大背景下,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開始放棄“中立”立場,公開偏向日本。其重要標志,是2004年3月23日,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利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指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尖閣群島(即釣魚島)。”其實,美國此舉也是因應國際形勢變化而進行的戰略調整:既給釣魚島爭端增加了解決難度,又為美國直接介入爭端創造了條件。
但我們也應當看清:美國不僅遏制中國,也一直在遏制日本。因此,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支持日本,既是有條件的,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對于釣魚島問題上的美國因素,我們必須重視,但也無須過度解讀,應當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六、釣魚島爭端的未來走向
1972年9月,在中日建交談判中,曾就釣魚島的歸屬問題進行過討論。當時,兩國領導人為了不妨礙建交大局,同意將釣魚島問題擱置起來,留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解決。但50年過去了,釣魚島主權爭端沒有平息,還時不時地成為熱點。
這些年來,中日兩國在釣魚島海域的官方巡航和民間保釣魚持續不斷,且時有沖撞。但這些事件對釣魚島爭端的格局和走向并無多大意義。目前,釣魚島雖是無人居住的荒島,但由日本所實際控制,中國在爭端中明顯處于不利地位。中國官方在釣魚島實施巡航的主要目的,既是宣示主權,更是為了打破這個現實。
除了在釣魚島及其領海的上述動作外,在東海大陸架上的油氣開采是另一個熱點。中國從2003年開始,在東海大陸架上日本所謂的“中間分界線”附近(靠中國一側)開采石油,目前已經建立了16個鉆井平臺。對此,日本政府的應對策略,一是頻頻騷擾,導致雙方戰機和軍艦曾在此區域嚴重對峙;二是在2005年授予2家日本公司在東海大陸架的天然氣田試開采權,地點就位于中國油井附近海域。
因為釣魚島與日本之間隔著沖繩海溝,無法鋪設油氣管道,日本在東海大陸架開采及運輸油氣資源的難度更大,故其油氣開采行動遲遲沒什么進展。中國在開采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上,已經占得先機。現實地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釣魚島問題看不到任何解決的希望。
領土主權之爭事涉國家尊嚴,更涉及國家戰略利益,誰也不會輕易讓步。而且在日本政客眼里,類似的領土爭端還可以成為國內民意的調節閥:民眾對政府的壓力過大時,可以在爭議領土上搞些事,把民眾情緒從國內引向外部;或在支持率下滑時,借此操縱民族情緒,拉抬支持率。此招屢試不爽,也樂此不疲,何況還有美國從中作祟。對此,我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應做好充分的準備。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