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0年CNCAP的一場碰撞測試,這輛分頭行動的測試車,是丹東黃海汽車的新旗勝。
這輛車大家可能沒見過,但黃海汽車估計不少貴賓可能有印象,不少城市的公交車,司機前面那遮陽簾,放下來之后上面印著四個大字:丹東黃海,或者黃海客車。
客車這類商用車吧,投入大、研發難、市場小、不賺錢,人家都說500萬以內1000萬以內最好,你這說起來就是500萬以內拉人最多,聽著就不體面。
但對客車迷、公交迷來說,黃海客車那基本算是個精神圖騰,如雷貫耳,雖然今天市場表現一般,但一度是國內客車市場的龍頭。
所以你看,商用車和乘用車的對比如此鮮明,黃海怎么做到的?
本期二樓話題,我們簡單聊聊黃海汽車的前世今生。
向前追溯,黃海汽車幾乎和共和國同齡,它的身世可以分為兩條線,客車之類的商用車,是黃海汽車的老班底,皮卡、SUV之類的泛乘用車,來自于2002年收購黃海的曙光集團,咱們一個個說。
和許多老車企的出身一樣,黃海的前身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
1951年,鴨綠江邊,當時的丹東還叫安東,歸屬遼東省,為了支援朝鮮戰場,志愿軍后勤部在安東成立了汽車修配廠,修理我們自己的軍車,也改裝蘇聯援助和美軍繳獲的汽車,立下汗馬功勞。
到1954年,朝鮮戰場已經停火,遼東、遼西合并成遼寧省,安東汽車修配廠也暫時結束了歷史使命,轉而生產汽車配件,到1958年,安東汽修廠生產出了第一輛建設牌51型載重汽車,同年更名為安東汽車配件廠。
在隨后幾年間,根據上級指示,安東汽配廠又造出了不少軍用改裝車,什么飛機加油車、艦艇工程車、工兵修理車等等。
在此期間,安東汽配廠還派人支援了一汽搞轎車,就是東風CA71,這群人回來后,安東汽配廠自己又仿CA71自己造了個轎車,主要修改了大燈造型,但是具體叫啥已經不知道了。
1965年,安東更名為丹東,意思是紅色的東方之城,安東汽配廠也同時更名為丹東汽配廠。
十年特殊時期開始后,遼寧省算是在高壓之下干了些靠譜的事,1969年7月起組織了“遼寧汽車工業大會戰”,搞出了不少好東西,比如“遼老大”遼寧一號:來自凌河汽車,就是今天的航天凌河;
比如“遼老二”遼寧二號:來自沈陽汽車制造廠,就是金杯的前身;
比如“遼老三”遼寧三號,就來自丹東汽配廠。
在此之前,丹東汽配廠還搞出了遼寧6號越野卡車,屬于是最早那批搞汽車的工廠中,研發實力比較靠前的。
一直到八十年代前后,丹東汽配廠的精力都放在載重汽車上,累計生產了2000多輛,聽起來不多,但聯想到1980年中國所有汽車產量只有22萬,各類汽車制造廠卻有200多家,這個占比還是相當驚人的。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經濟要提氣,人們開始大規模走出家鄉,公路客運成了和鐵路同樣重要的交通方式,社會對大客車的需求與日俱增。
丹東汽配廠就是轉向客車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包括現在客車市場的老大宇通,它的前身鄭州客車廠幾乎就是跟黃海同步成長起來的,提前疊個甲:我對客車基本一竅不通,以下內容全是看資料得來的,有說錯的地方,各位客車迷貴賓可以幫我補充或糾正一下。
1980年,生產計劃被大幅下調的丹東汽配廠窮則思變,在經過多方考察后,一致決定上馬大客車。
此前,丹東汽配廠雖然給幾個廠家做過客車底盤,但車身從沒接觸過,據記載,是技術人員去別的城市考察大客車,看圖說話加上跟司機交流,集百家之長,基于原有的卡車底盤(DD150),硬是用三個月攢出了設計圖紙,半年就搞出了樣車。
這種速度對一個從零開始做客車的廠家很不可思議,但那個年代,總是充滿著人定勝天的斗志和浪漫。
新車命名為黃海牌,也是今天黃海汽車的由來,早期型號包括47座的DD650和62座的DD680等,DD就是丹東的意思。
由于產品足夠優秀,樣車下線當年,丹東汽配廠就收獲了107輛訂單,隨后便一發不可收拾,1983年,丹東汽配廠更名為丹東汽車制造廠后,黃海大客車開始大量進入東北、華北、中原地區的公交和客運市場,當時一個會開大客車的小伙,地位大概相當于幾年前的互聯網大廠產品經理,掙錢且體面,要是給國營運輸公司開大黃海,那更了不得,在老丈人家能橫著走。
到九十年代初期,黃海大客車的市占率一度接近七成,遙遙領先,尤其是東北的街頭,經常能看到好多輛黃海大客停在一起的場面,而且我們那邊以前的車,冬天車頭進氣口基本都要蓋點啥,要么是棉被要么是塑料布。
無所謂什么風阻不風阻,實在是太冷了,零下三十度,冷風把發動機熱量全帶跑了,機油溫度上不來,車油耗高,鬧不好容易大修發動機。
就算這樣,露天停放時間長了也不行,電瓶虧電,打不著火,得去喊幾個鄰居幫忙推車,推著了也不敢停車下來給大伙散煙,停了就滅,再好的車都不行,當然現在技術進步,天也沒那么冷了,基本沒這種情況了。
扯遠了,往后的二十多年,黃海基本都是吃這十年攢下的老本,后來在柴油機之上,又搞出了LNG和電動大巴,主攻公交和通勤車市場,衍生出了不少經典型號。
客車迷朋友們還給取了不少外號:比如大海怪(DD6170系列),其中DD680的衍生產品DD6111C系列車型現在仍然在部分地區服役,大家把“老壽星”打在評論里。
但也正是由于產品針對的市場太過單一,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黃海客車雖然引進過美國、新加坡的技術,成立了合資公司,但收效甚微,很快就感受到了來自同行的降維打擊,包括青年、宇通、金龍之類的后起之秀,到九十年代后期,黃海的市占率迅速掉到個位數,2002年甚至混到了資不抵債,差點破產,如果不是丹東政府出面,讓另一個丹東老鄉撈了一手,我們今天也許就看不到黃海客車四個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