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哪個國家對人類的貢獻最大?
答案是英國。
全世界所有領域加起來,都沒有一個國家誕生的偉大人物比英國要多。
幾乎可以斷言,人類的現代化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英國的卓越貢獻。
為了制衡君權,英國人創造性地設立了君主立憲制;
為了彰顯民眾意志的尊貴,他們設計了議會制度;
為了防范權力濫用,英國人實施了首相輪換機制;
為了確保法律高于一切,他們確立了司法獨立的原則;
而早在三百年前,為有效遏制公職人員的腐敗現象,英國人便前瞻性地引入了財產公示制度。
英國不僅引領了工業革命的成功,更將其成果廣泛傳播至全球各地。試想,若無英國的引領,諸多國家或許仍深陷封建社會的泥淖之中。
英國在政治架構、法律體系、教育體制以及文化領域所樹立的典范,至今仍在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世界,其影響力無遠弗屆,無時不刻不在發揮著作用。
外事不決問英國,因為英國做對了歷史上所有的選擇題。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臨終前給后輩們的忠告是:
“如果未來在全球事務中不決,記得一定要站在英國佬那邊,他們擅長做選擇題。”
在大航海時代拉開序幕之前,世界被浩瀚的海洋分割成孤立的區塊,全球性的大國概念尚未形成。
直至大航海時代興起,全球性的大國間的競爭與博弈才初現端倪。
回溯往昔,大航海時代后的國際政治舞臺,英國時而沉穩內斂,時而敏捷果敢,其對局勢的精準拿捏、敵友的清晰辨識以及博弈策略的靈活調整,皆展現出高超的駕馭能力。
大航海時代以來,英國在世界歷史中屢次展現出其靈活且務實的全球視野:總能敏銳捕捉問題的核心,在最合適的時機,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收益。
時至今日,英國在全球多地依然保持著深遠的影響力,且作為唯一能夠引領美國前行的國家,其地位獨一無二。
這一論斷并非空穴來風,諸多事實便是最好的證明。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突然對烏克蘭發起了所謂的“特別軍事行動”,基輔瞬間陷入了緊急狀態,局勢岌岌可危。
事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回憶道,在那決定命運的時刻,他緊急聯絡了超過100個國家的領導人,尋求國際援助。
俄羅斯的迅猛攻勢令西方大國措手不及,面對澤連斯基的求助,美國、德國、法國等大國均認為局勢已難以逆轉,紛紛建議澤連斯基撤離至利沃夫,并在波蘭建立流亡政府。
然而,在這危急關頭,英國首相約翰遜卻向他傳遞了堅定的支持:“堅持住,援助即刻抵達!”
澤連斯基選擇了信任英國,留在了基輔。得益于英國皇家空軍事先運抵的數千枚反坦克導彈,烏克蘭成功抵御了俄裝甲部隊的猛烈攻勢。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每當烏克蘭陷入困境,英國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打破僵局,為烏克蘭提供堅定有力的支持。雖然美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但首個向烏克蘭提供“挑戰者2”主戰坦克和“風暴陰影”導彈的國家卻是英國。
進入2024年,俄烏戰爭陷入了僵持階段,美國和歐盟的援助因內部紛爭而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英國再次挺身而出。2024年1月13日,英國首相蘇納克親赴基輔,不僅提供了高達25億英鎊的援助,還與烏克蘭簽署了安全合作協議,重申了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承諾。
蘇納克首相明確表示:“普京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沒有任何軍隊能夠擊敗渴望自由的人民。烏克蘭必須贏得這場戰爭,我們將全力協助你們取得勝利。”
網絡上關于英國已經衰落、懼怕俄羅斯的言論純屬無稽之談。事實上,英國不僅多次挑釁俄羅斯,甚至派遣軍艦在俄羅斯家門口炫耀武力。
在俄烏戰爭中,英國不僅制裁俄羅斯,還高調向烏克蘭提供金錢和武器援助,甚至直接簽署了安全協議。
相比之下,俄羅斯雖然口頭上威脅要對英國采取行動,但實際上卻連斷交或撤回大使等外交手段都未采取。
回顧英國的歷史,在大英帝國尚未解體之時,其參與的戰爭多以勝利告終;即便帝國解體后,英國參與的軍事沖突亦屢戰屢勝。
在“七年戰爭”的烽火中,英國巧妙扶持普魯士與歐陸列強激烈交鋒,自己則于海外大肆拓展殖民地,鑄就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與拿破侖的較量中,英國攜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幾乎全歐洲力量,結成反法同盟,終將那位不可一世的法蘭西皇帝拉下神壇,確立了自身的世界霸主地位。
19世紀中期,英國與法國攜手援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力挫新興的歐洲霸主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俄在亞歐大陸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歐陸大博弈,英國精心布局的圍堵戰略使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慘敗,迫使其停下了擴張的腳步。
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與美國并肩作戰,兩次成功阻止了陸權霸主德國的崛起,確保了海權平穩過渡至美國手中。
二戰結束后,丘吉爾首次發表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再次彰顯了英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地位。
“大事不決問英國”這一說法,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薩達姆公然入侵被譽為“海灣明珠”的科威特,國際輿論一片嘩然。
當日凌晨,安理會第660號決議迅速通過,嚴厲譴責伊拉克的入侵行為,并要求其立即無條件撤軍。
在這緊要關頭,美國一度陷入猶豫。8月2日上午的記者會上,美國總統布什雖對伊拉克的魯莽行徑表示譴責,卻堅決否認美國將采取軍事行動。
隨后的國家安全會議中,布什政府內部意見分歧嚴重,最終未能形成一致決策。
相較于布什的猶豫不決,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則展現出了更為果斷的決策力。得知伊拉克入侵的消息后,她立即下令凍結伊拉克在英國的全部資產,并指令在印度洋執行任務的三艘軍艦前往波斯灣待命。
撒切爾夫人迅速展開行動,她首先利用輿論將伊拉克的行徑比作“希特勒進入萊茵蘭的復刻”,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并親自前往美國與布什會晤。
見到布什時,她開門見山地說道:“喬治,他們絕不會善罷甘休!”
她強烈建議美國對伊拉克采取強硬立場,并給出了兩大理由:
一是絕不能縱容侵略行為,這是30年代綏靖政策留下的慘痛教訓;
二是薩達姆野心勃勃,未來必然會越過邊界入侵沙特,從而控制全球65%的石油儲量,并以此作為要挾全世界的籌碼。
撒切爾夫人的堅定立場為布什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隨后美國正式對外表態:不排除任何軍事手段!
8月4日,美國制定了向海灣地區進行大規模軍事部署的計劃。
緊接著,數十萬多國部隊涌入中東,一場旨在覆滅薩達姆政權的“沙漠風暴”行動迅速展開。
在加沙之戰引發的胡塞紅海沖突中,英國再次展現了其戰略抉擇的能力。2024年1月12日,英國與美國一同響應聯合國安理會1月10日的決議,對胡塞武裝發動了空襲。
歷史上沒有哪個帝國能夠長期處于巔峰狀態,所有的帝國都必將經歷興衰更替。然而,英國卻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始終站在勝利者的一方。
英國還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實現和平交權的帝國,它將自己的海上霸權和平地交接給了自己的學生——美國。而且,在交權之后,英國仍然能夠不斷地引領美國的發展方向。
迄今為止,英國在戰略抉擇方面的能力無人能敵。
英國,一個永遠不能輕視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