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旅游圈有個梗,說張家界的山上長滿了韓國人,站在張家界,前后左右都會飄來韓語。張家界的自然風光無疑是“頂流”水平,擁有溢出國境的吸引力,并不奇怪。但讓人意外的是,坐擁張家界旅游資源的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卻已經走在了破產的邊緣。
其實張家界旅游公司連續虧損,主要受了“不良資產”拖累,它旗下全資子公司大庸古城,投資20多億,從建成之后就一直在虧損,今年以來日均售票不足20張。今年上半年,張家界旅游的其他業務板塊還是有利潤的,但是加上大庸古城,業績報表就成了虧損6116萬元。
大庸是張家界市的原名,據說源于周代的古庸國。而大庸古城則是一個典型“拆真建假”、最后以失敗告終的案例。
大庸古城所在的張家界市南門口,曾經是一個碼頭,正如大庸古城前任董事長當年一篇文章里描寫的那樣,這里曾滿街凈是油鹽行、錢莊、綢緞鋪,是真正的古城。但2016年,原來的南門口片區要建成一片“文旅綜合體”,以彌補張家界只有山水缺乏人文的短板,但最后卻是真古城沒了,當初的設想也沒有實現。
大庸古城的失敗,一方面有“天時”的原因。2016年正是國內投資最熱的時候,那時此類新建古城遍地開花,游客們也還買賬。但到大庸古城建成的2021年,經濟大環境已與過往大不一樣。
這一類文旅項目陷入困難,和房地產行業也密切相關。當年一些公司為了炒高房價,會先規劃一個文旅項目,然后以“景區房”“商超配套”等名義賣樓,賣樓的錢賺到之后,這些文旅配套能不能經營好,他們就不關心了。
而另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借企業之力發展旅游,在審批住宅用地的時候,會要求企業承擔開發文旅項目的責任。也就是說,很多此類項目更像是房地產業的“搭頭”,其初心就沒有要好好發展文旅,當地產高潮褪去后,就更成雞肋了。
大庸古城之所以失敗,根本上還是人的因素,其規劃之初的眼光就不夠高,基本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通過媒體的報道和網友的拍攝,也可以看出,這座古城并沒有多少“古味”,很多仿古建筑其實就是水泥外面做了些木質裝飾,建筑風格高度雷同。甚至有好幾家失敗的古城,都是同一家公司打造出來的,用的設計圖都沒有換過。
其實建“文旅綜合體”這一想法本身沒有錯,全國新建、復建的古城中,成功的也不少。比如山東棗莊的臺兒莊古城雖然也是新建的,但的確把古建筑的精美呈現了出來,至少會讓游客有不虛此行之感。如果建設之初就沒有用心,那誰會千里迢迢來看一堆到處都有的假古建呢?
大庸古城和諸多新建古城的失敗,宣告了過去那種一擁而上、不走心、粗制濫造的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它以令人痛心的方式再次提醒我們,要尊重歷史的沉淀,絕不能再做拆舊蓋新、拆真蓋假的事了。
11月11日,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到大庸古城調研,了解資產負債、重整進展等情況。他指出,要盤活存量資產,積極探索“旅游+”新模式新路徑。盤活存量資產,需要政府、專家、企業等共同謀劃,但作為游客,我們也不妨提出一點建議。
自“淄博現象”以后,我們會發現“菜市場”成了新的旅游熱門打卡地,比如淄博的八大局、哈爾濱的道里菜市場,以及更早就火了的北京三源里菜市場,這個現象很值得深思。
其實這反映了人們旅游觀念的深刻變化。旅行一部分是為了欣賞自然風光,另一部分則是為了感受人文風情,而菜市場正是體驗本地風情最真實的場景,它不像景點那樣經過了濃厚的修飾。也就是說真實的、濃郁的、富有獨特性的本地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旅游資源,如果能把這一點經營好,就是不可復制的優勢。
所以,盤活大庸古城,與其把精力用在如何吸引外地游客上,倒不如先想想如何把本地人請進來,當這里成為本地人的生活場景,有了屬于自己的煙火氣,或許外地游客也就不請自來了。
(文/于永杰)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