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小皇帝曹芳要去掃墓。
已經大權獨攬的曹爽,處于多種原因也跟著去了,結果造成首都的防御空虛,老戲骨司馬懿直接政變奪權成功。
這件事情看起來像是一起偶然事件,但這真的只是偶然嗎?
公元220年,曹操還沒完成自己夢想的那一步就先掛了,然后他生前指定的繼承人曹丕,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改朝換代。
熟悉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曹丕當年登基時,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從表面來看,就是個不太科學的選官制度,但是它被曹丕推出真正的目的,卻是獲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從而順利改朝換代。
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兩漢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的原因之一,是儒家給老劉家戴的光環——君權神授,這種觀念經過幾百年的浸潤,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從中獲利的世家大族,更是和老劉家高度綁定;
第二,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就是削弱皇室對朝廷的控制,讓世家大族坐的更穩;
由此可見,九品中正制的推出,其實就是一場明晃晃的權、利交易。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世時,高層的軍事指揮權基本都控制在自家嫡系手里,但是等到曹丕當了皇帝之后,曹丕更改了這種慣例,開始頻頻向外姓分發軍權。
作為曹丕早期的核心班子成員,司馬懿和陳群等人都從中拿到了好處。
曹丕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曹操打天下時,需要把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人手里,防止意外發生,但是等到曹丕當了皇帝之后,他的身份就從帶頭大哥,變成了一國之君。
如果此時還由曹家人完全把持軍政大權,那么曹丕還怎么管理國家,他這邊想要做個什么事,可能他那些手握兵權的長輩,就會給他臉色看了,而且這還是輕的,甚至還會發生一些更讓他擔心的事。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位高權重,且握有兵權的親戚呢?
答案自然是引入外姓人來分權,從而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有了不同勢力的制衡,皇帝才能把位子坐穩。
曹丕在世時是這么做的,他去世以后,他兒子也是這么干的,如果他們爺倆的壽命夠長,能熬死那幫功勛卓著的老臣,那么老曹家的江山就穩了。
但是曹丕本人去世的較早,他兒子更是英年早逝,于是就造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
曹家這邊的嫡系中崛起的新一代,位置很高但是資歷卻很淺,而外姓大臣不光有資歷,還有世家背景,和體制內的高位。
因此曹家嫡系出身的曹爽,在掌握了大權之后,立刻對外姓大臣進行了削弱,這一點他并沒有做錯,如果他不這么干,才會出大問題。
但是他見過的世面還不夠,因此當世家大族戰略退縮時,他很快就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曹家這邊掌權的人又偏重了,重到了什么程度呢。重到了連他都要提防的地步。
當年的那次掃墓,他本人去沒問題,但是他把一幫手掌大權的自家人也都一起帶著了?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只是為了掃墓時顯的好看嗎,當然不是,這完全是因為他對這幫人已經無法完全信任,但又沒有做好平衡措施,所以只能帶在身邊。
而此時那些戰略性退縮的大家呢,他們自然是不甘心被一直打壓的,于是一有機會,他們就開始站出來了,司馬懿當年的政變成功,哪是他司馬氏一族的成功,而是那些外姓世家大族的成功。
而這種成功,又怎么可能是偶然,它應該是封建王朝制度失控下的必然才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