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棲霞、現歸福山的臧家莊,是一個面積較大的鄉鎮,下轄眾多村莊。其中,在鎮駐地以北不遠處,有個名叫“橋芝”的村莊。
關于橋芝村的由來,《棲霞市地名圖集》記載道:“清順治年間,羅姓由羅家溝(今樂家溝)徙此。因村中有橋,故名橋子,后演變為‘橋芝’。”
按此說法,橋芝村是由羅姓建村。后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當地的姓氏種類也逐漸增多。村中現有劉、羅、王、欒、葛、姜、徐、解、張、石等姓氏。
(▲橋芝村的位置示意)
此前,筆者探訪過不少臧家莊鎮轄區內的村莊,但橋芝村還不曾去過。這次之所以專門提起該村,主要是因為在清代《棲霞縣志》中看到一條有關該村的記載——乾隆年間的舉人劉曰義就來自這里。
根據記載,劉曰義,字喬林,一字立夫,又自號“笠夫”,世為“棲霞縣東北六十五里橋子村人”。其祖父和父親皆為普通農民,到了劉曰義這一代,他發奮讀書,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了“學而優則仕”之路。
由“童生”考“秀才”的過程,是劉曰義讀書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光時刻。因為學識文采過人,他接連得到了棲霞縣和登州府兩級主官的賞識,以“榜首”的身份成為秀才。
次年,他前去濟南參加了乾隆癸卯科(四十八年,1783年)山東鄉試,又一舉考取舉人。當時,他只有二十三歲。
可惜的是,此后劉曰義六次參加會試均未能考取進士。最終,他選擇以舉人身份踏入仕途,來到河南任職,先后擔任蘭陽縣知縣(署理)、開封府同知等職,期間頗有口碑。
除了有舉人的功名和為官的履歷外,劉曰義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很有成就。根據記載,他不僅生平有眾多著述,還常年開館收徒授業,培養出不少后進人才。其本人還擅長理財,所收“館谷”不僅可以維持生活,并逐漸積攢起一份殷實的家業。
根據記載,劉曰義去世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享年五十二歲。其娶妻婁氏(多半是來自鄰村松嵐),生有一子(元悟,太學生),時有三孫(希祖、希度、希濂)。在劉曰義逝后,棲霞文士牟庭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