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無小事,用藥需謹慎。
有患者近期反饋說,吃了40mg的羥考酮緩釋片,黃色的那種,發現整個排出來了,這已經是第二次了,而之前服用10mg的卻沒有發現。活見鬼!怎么回事?
沒有見鬼,但,這的確是“鬼丸”。
Daniel T.Anderson在2002年發表的羥考酮緩釋片研究文章中引入了“鬼丸”的概念:一種看似完整但無藥物的片劑,類似于未消化的藥丸。
就是這位患者發現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幾年前就有了“投訴”記錄,制藥公司也做出了相應的澄清說明。
羥考酮緩釋片采用骨架技術,藥物釋放過程中,骨架幾乎不會改變,并且會隨著大便排出。但是藥物的有效成分已經被吸收了。
此種情況普遍存在,但,相對少見。一個原因可能是少有人去回頭看;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一般情況下,服用阿片類藥物的患者都會產生一種不良反應——便秘,所以,“完整的”片片更不易被發現。
這位患者發現了兩次,是偶然中的偶然。
客官,別走!還沒完,我還有個問題。
既然羥考酮緩釋片采用的骨架技術,掰開后骨架內部結構和表面積并未發生多大變化,為什么說明書上還不讓掰開服用呢?
這……
我把它歸因于羥考酮緩釋片特殊的結構。
有資料介紹:羥考酮緩釋片使用 Acro-Contin?藥物遞送系統。它利用由兩個疏水性大分子和一個丙烯酸聚合物組成的雙控制基質。羥考酮以雙相方式從片劑中釋放,最初藥物從片劑表面快速釋放,隨后通過片劑基質在12小時給藥期間溶出,緩慢釋放剩余的羥考酮兩部分。
也即,羥考酮緩釋片由即釋(30%-40%)和緩釋兩部分組成。正常情況下,即釋部分先釋放,然后緩釋部分再緩慢釋放,而掰開后,即釋緩釋兩部分同時釋放,導致藥物的“快速釋放”。
排出的羥考酮緩釋片,雖然是“鬼丸”,但,不是見鬼。
祝您健康用藥,用藥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