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本書簡介
《東西中國》
作者:賀雪峰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東、中、西部縣域的差異越來越顯著。中、西部縣域發展能否照搬東部縣域發展的成功經驗?東、中、西部縣域最根本的差異是什么?造成東、中、西部縣域差異的關鍵因素是市場因素、制度因素,還是社會因素?財政轉移支付的制度邏輯是什么?
本書基于扎實的田野調查,結合國家公布的宏觀數據,以縣域為研究單位,嘗試對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具體而言,本書從經濟發展、土地制度、農業發展、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縣域教育、農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層治理等方面,呈現東中西部縣域的差異,并深入淺出地闡明為何存在這些差異。本書基于賀雪峰教授領銜的團隊在中國廣袤地域上進行20多年的田野調查的積淀寫成,對我國中西部的鄉村振興實踐頗具借鑒作用。
作者簡介
賀雪峰
賀雪峰,1968年生,湖北荊門人,現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農村調研,發表數百篇學術論文,出版20多部學術著作。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近10年累計調研時間超過50,000個工作日,在學界和政策部門具有廣泛影響。賀雪峰所在學術團隊在學術研究上主張“田野的靈感、野性的思維、直白的文風”,被學界稱為“華中鄉土派”。
精彩樣章
過渡型城市化
中西部地區農民城市化的起點是進城務工和城市購房,但是由于大城市的高房價和高生活成本,大部分打工家庭難以承擔異地城市化的成本。經過一番權衡,中西部地區農民普遍選擇在房價相對較低的家鄉縣城購房,通過返鄉城市化的方式逐漸實現城市生活目標。但農民購房落腳在縣城,并不意味著就能夠穩定生活下來。
城市體面生活需要穩定的就業和較高收入支撐,但是中西部縣城工業化基礎薄弱,縣城二、三產業對勞動力就業的吸納能力有限,難以為進城農民提供充分、穩定的就業機會,進城農民面臨收入水平低且就業不穩定的生存困境。由此來看,中西部縣城作為農民進城的落腳空間,并沒有形成產業發展、勞動力就業和農民城市化的有機循環,進城農民要維持體面的城市生活, 需要城市和農村兩個系統的支持。
縣城處在聯結農村與大城市的節點位置,具有聯系城鄉和匯聚城鄉資源的便利性。一方面,農村經濟社會系統對縣城生活發揮著重要支持功能。處在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家庭,形成了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計模式。除了父子兩代合力承擔縣城購房成本以外,父代在農村務農和養老,既可以節省城市生活開支,也能夠通過農業產出為子代在城市生活提供支持,子代則在城市生活并利用城市就業機會獲得收入。通過代際分工與家庭合力的方式,農村社會系統發揮著對縣城日常生活的支持功能。
另一方面,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務工收入成為支持縣城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由于縣城就業機會有限,進城農民家庭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到大城市或沿海地區務工經商,以此獲得更高的收入來支持縣城生活,家庭輔助勞動力在縣城承擔陪讀等家庭功能性任務,老年人則退守農村養老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通過“一家三制”,形成了農村資源、大城市打工收入向縣城的匯聚,以此支持縣城生活,實現家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筆者在中部某省 R 縣調研期間,對縣城商品房小區和部分村莊的購房農戶調查統計發現,全家居住在縣城且有穩定工作的農戶不足20%,而 80% 以上的購房農戶要么縣城的房子空置,要么只有部分家庭成員到縣城居住陪讀。中西部地區大部分進城農民維持著“半城半鄉”的就業和生活狀態,縣城的消費型生活需要來自農村務農和外出務工兩個方面的資源支持。
中西部地區縣域城市化是一種過渡型城市化,缺乏產業基礎的縣城生活寄生在農村系統和大城市系統的支持之上,農民城市化起點在縣城,而終點卻可能在有產業基礎和就業吸納能力的更高層級的城市。
東部地區的農民能夠實現完全城市化的根本條件是鄉村工業化,但是東部地區的鄉村工業化之所以可能,核心因素在于其良好的區位條件使其能夠融入到城市經濟帶之中,成為其有機組成部分。其成功不是部分和獨立的,而是整體和區域性的,在區域外部經濟環境的支持下,縣域經濟和鄉村工業的發展才得以可能,就地城市化也才得以可能。因此,東部地區就地城市化成功的關鍵條件是其良好的區位條件,而非就地城市化模式本身,而恰恰是區位條件這一點是中西部地區所不可能具備的。
婚姻消費競爭
無論是東部地區農村,還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均可以從經濟分化的角度把農民粗略地分成三個層級來進行討論。每一個層級都有與之大致對應的婚姻消費水平,并在不同層級之間形成婚姻消費的競爭。
以當前的農戶收入水平來衡量,在東部地區農村,上層農戶占比約 10%,這一層級的農戶家庭收入水平普遍位于當地村域或鎮域內的前 10%。中間農戶占比約 60%,屬于龐大的中等收入農戶群體。剩下約 30% 位于當地收入水平的下層。
總體而言, 即使是下層農戶,除了極少數因為天災人禍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接近貧困外,大多數均屬于溫飽有余而小康不足的范圍。以浙江地區部分農村為例,上層農戶的年收入水平在 50 萬元以上,其中不乏年收入上百萬元甚至家產過億的富裕群體。中間農戶年收入普遍在 20 萬~30 萬元。下層農戶年收入普遍在 10 萬元以下。顯然,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分層不具有“連續”的特征,相反, 農戶收入水平具有“斷裂”的特征,或者說農戶收入水平呈現出 “堆積”的特征。
同樣,在中西部地區農村,我們也可以基于經濟分化而將農戶粗略地劃分成上中下三個層級。其上層占比仍然是比較少的,約 10%,中層占比沒有東部地區那么多,約 50%,余者約 40% 都屬于下層。中西部地區農村的上層農戶年收入在 20 萬元以上,中間農戶年收入普遍在 6 萬~10 萬元,下層農戶年收入普遍在 5萬元以下。農戶年收入在 2 萬元以下的,基本上都屬于此前精準扶貧中的建檔立卡戶。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此處所說的“農戶”一般而言都是指父子兩代的“代際團結戶”,即我們在計算農戶收入時,實際上計算的是父代的收入加子代的收入。通常而言,他們均具有“半工半耕”的特征,即子代務工或經商,父代要么全部務農,要么夫妻雙方有一方務工而另一方務農。總之,能將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家庭分工模式,就是這種“代際團結戶”最重要的特征。而這與通常統計學意義上的“戶”是有差異的。當下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代際團結戶”都會合力應對婚姻消費競爭。
在 2012 年以前,婚姻消費主要體現在彩禮、“三金”、汽車等消費和建房或翻新舊房上,而在近十年尤其是 2017 年以來, 彩禮、“三金”和汽車等消費除了標準提高外,形式基本保持不變,變化最大的則是必須在縣城或至少在鎮域中心購買一套商品房。
在婚姻消費競爭中,起引領作用的是上層農戶,而一般標準則是由中間農戶的平均水平約定俗成的,下層農戶既不可能引領,也無法形成平均水平。這一點無論是對東部農村還是對中西部農村來說,都是適用的。于是,不管是在東部農村還是在中西部農村,村莊或鎮域范圍內,上層農民傾向于通過各種炫耀性婚姻消費來顯示他們婚姻的幸福,而中間農民除了盡可能達到自己所在層級的平均水平,以盡可能順利成婚外,還特別向往向上層流動。
就目前而言,東部地區農村彩禮普遍在 20 萬~30 萬元,如浙江諸暨、上虞一帶普遍在 28.8 萬元,汽車在 15 萬~30 萬元,“三金”約三四萬元,住房一般是一套 90 到 120 平方米的房子,價格在 150 萬~200 萬元。中西部地區農村,彩禮也在 10 萬元以上,部分地區如江西鷹潭一帶甚至在 20 萬元以上,“三金”、汽車消費略低于東部地區,而商品房面積差不多,中西部地區縣城的房價約為東部地區縣城房價的 50%~60%,也就是說,即使是中西部農村農戶,結婚、買房的花費也得在 80 萬~100 萬元。
編輯推薦
中國地域廣大,不同地區差異很大,只有理解了中國的區域差異,才能理解國家統計數據的真實含義。本書將作者在東西部縣域調查的微觀經驗和國家宏觀數據結合起來分析,把關于中國整體的宏大敘事具體化,并提出有建設性的實踐建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本書亦有助于個人理解自己在時代發展中的處境,值得一看。
20世紀90年代,全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什么東部鄉鎮企業華麗轉型,而中西部的則偃旗息鼓?
東中部縣域發展起來的關鍵要素是什么?西部縣域具備這些要素嗎?
中西部地區現在可以復制東部地區的“世界工廠”之路嗎?
東部縣域和中西部縣域農民的城市化途徑有什么不同?在農民生計模式上如何體現?
東部縣域和中西部縣域的農業現代化邏輯有什么不同?
土地的價值來自哪里?東部縣域和中西部縣域的土地利用存在什么差異?
中東西部縣域資金各來自哪里?財政轉移支付的分配格局和制度邏輯是怎樣的?
東部農村和中西部農村相對于鄰近城市有何功能?由此帶來的政策需求是什么?
東部和中西部村莊的“鄉土社會”特征還有嗎?由此帶來的基層治理區別是什么?
東中西部因經濟和人口流動帶來的縣域教育形態有何不同?
目 錄
導 論
第 1 章 東西中國:中國區域差異的經濟視角 / 3
一、中國經濟的東西差異 / 5
二、東部城市經濟帶與縣域經濟 / 11
三、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與縣域經濟 / 15
四、土地制度實踐的區域差異 / 18
五、農業農村現代化 / 22
六、村莊社會結構的東西差異 / 25
七、財政資源密集與基層治理內卷 / 28
八、大國經濟、內循環與相對均衡的中國經濟圖 景 / 32
九、東西差異與政策的底層邏輯 / 34
第一篇 經濟篇
第 2 章 區域經濟帶與縣域經濟 / 39
一、生產要素集聚與區域經濟帶 / 40
二、輻射與虹吸:東西部城市發展的底層邏 輯 / 45
三、作為發展極的東部縣域經濟 / 52
四、作為穩定極的中西部縣域經濟 / 58
五、縣域經濟與中國式現代化 / 63
第 3 章 土地制度實踐的區域差異 / 69
一、土地利用與土地價值的東西差異 / 71
二、土地制度功能與制度實踐的東西差異 / 79
三、東西區域混淆與土地制度的改革邏輯 / 89
四、土地公有制的適應性與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 95
第 4 章 農業現代化的區域差異 / 101
一、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業現代化:難以復制的經 驗 / 102
二、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困境:農村分化及未解決的農民就業問題 / 114
三、中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可能路徑 / 120
第 5 章 縣域經濟與農民城市化的東西差異 / 124
一、縣域經濟的東西差異 / 127
二、東部地區的完全城市化 / 129
三、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型城市化 / 137
第 6 章 共同富裕與地區間財力差異 / 147
一、“兩個大局”與“兩個二十年”:發展戰略與中央 - 地方關系 / 148
二、財政轉移支付的分配格局 / 153
三、凈汲取和凈補助 / 157
四、財政轉移支付的制度邏輯 / 161
第二篇 社會篇
第 7 章 作為城市的東部農村 / 173
一、東部農村的空間功能 / 173
二、東部農村的農民與農業 / 181
三、東部農村的工業整合 / 186
四、超大型城市郊區農村的風貌管控 / 190
第 8 章 村莊社會分層的區域差異 / 195
一、村莊熟人社會的分化 / 195
二、中西部地區村莊社會的去階層分化 / 198
三、東部地區村莊社會的高度分化 / 212
第 9 章 生活方式的東西差異 / 230
一、生活方式:理解東西中國的一個維度 / 230
二、東部農村:壓力釋放型的生活方式 / 233
三、中部農村:壓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 / 237
四、西部農村:壓力缺失型的生活方式 / 242
五、美好生活需要的區域定位與政策啟示 / 245
第 10 章 經濟基礎與縣域教育形態的東西差異 / 248
一、分析框架:理解教育問題的東西區域視角 / 249
二、東部地區:家校教育雙強結構與教育競爭焦 慮 / 251
三、中西部地區:家校教育雙弱結構與教育保障焦 慮 / 258
第三篇 家庭篇
第 11 章 農民收入與家庭結構的區域差異 / 271
一、東部和中西部農民家庭面臨的市場區位條件差異 / 273
二、東部農村的代際關系與家庭結構 / 279
三、中西部農村的代際關系與家庭結構 / 285
四、家庭結構的區域差異與政策啟示 / 291
第 12 章 東西差異與農村婚配問題 / 295
一、問題意識與理論邏輯 / 295
二、勞動力市場與勞動力遷移的東西差異 / 297
三、婚姻市場與婚姻遷移的東西差異 / 300
四、社會分層的東西差異與婚配困難 / 303
第 13 章 農民工流動與中國的區域差異 / 309
一、問題的提出與分析視角 / 309
二、農民工的概念和分化 / 313
三、當代農民工群體的狀況 / 318
四、農民工的城鎮融入:兩種類型 / 328
第四篇 治理篇
第 14 章 農村集體經濟實踐類型的區域差異 / 339
一、城鄉關系與農村定位的區域差異 / 339
二、不同類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運行機制分析 / 342
三、結語:集體經濟的區域差異與共同富裕的進 階 / 359
第 15 章 村莊治理現代化的東西差異 / 362
一、理解村莊治理的村莊公共事務結構視角 / 362
二、東部地區村莊公共事務結構特征 / 367
三、中西部地區村莊公共事務結構特征 / 373
四、村莊治理現代化路徑的東西差異 / 377
第 16 章 發現“東西中國”/ 387
一、市場化與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變遷 / 387
二、市場區位與鄉村區域形態 / 392
三、鄉村秩序與鄉村治理的東西差異 / 399
四、“東西中國”的政策意義 / 406
第 17 章 將區域作為方法 / 411
一、通過經驗認識中國 / 411
二、區域是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 / 413
三、通過區域進行經驗訓練 / 420
四、區域方法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大循環 / 425
后記 / 430
談談你為何想閱讀這本書?
在評論區留言
編輯大大將選出3位最走心的留言
贈送《東西中國》書籍1本
包郵寄送。
留言截止時間:11月27日中午12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