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梁楊氏正骨療法”傳承人為患者診療服務。
日前,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涉及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四大類。這些項目技藝精細,絕技紛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其中,綿陽江油的“米家梁楊氏正骨療法”便是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在四大類別中較為亮眼。
“米家梁楊氏正骨療法”是綿陽江油民間傳統醫藥的延續,以正骨和推拿手法為主,治療骨折筋傷有獨特療效,在川北及漢中地區有較高的知名度。百余年前,該療法創始人楊洪友輾轉來到米家梁行醫,是當地有名的骨傷醫生。楊洪友將骨傷醫術傳給楊秀福,后來代代相傳,楊世明便是這門療法的第三代傳承人。他從10歲起便跟在楊秀福身邊,一邊幫忙一邊學習。在楊秀福的言傳身教之下,楊世明對中醫療法逐漸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由于機緣巧合,又拜金光洞王和尚為師學習中醫正骨,入行至今已有50多年。
“準確、沉穩、深透,是我們正骨療法的最大特色。”楊世明說起楊氏正骨療法這門行當,頓時眉飛色舞。
他回憶說,綿陽江油是武術之鄉,又是道家圣地,當地人自古喜歡武術;小時候家里經常有習武者來求醫,師傅時而坐著時而起身,用雙手在傷者身上按摩著,接著又為他們敷上自制的藥膏。那個藥膏特有的味道很難忘,當時聞起來不是很習慣,時間久了竟然還挺懷念。
隨著經驗的積累,楊世明開始獨當一面,開設了楊氏骨科診所。他延續父親的醫德和醫術,經常為貧困患者免費治病,在繼承祖傳藥方和技藝的同時,不斷學習鉆研,改進治療方法,優化藥物配方。
2002年7月,一位82歲的老婦人因不小心跌倒導致股骨頸粉碎性骨折,不能站立和走路,其兒女四處尋醫問藥,老婦人卻始終不見好轉。“老人家的兒女找到了我,我看完后就囑咐他們要讓老人家臥床3個月,期間堅持服藥,保持身體干爽,避免生褥瘡。”老人的兒女按照楊世明老師的醫囑妥帖照顧老人。就這樣,經過多次正骨、推拿、敷藥、內服藥后,老人家逐漸恢復健康,能夠下床走路了。
前不久,60多歲的李女士因意外滑倒,導致右腕受傷骨折,由于腕部變形腫脹、疼痛劇烈,被送到綿陽江油楊氏中醫醫院骨傷科治療。
經過CT三維成像檢查,診斷為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并有明顯錯位。根據現行的一般治療原則,則需要手術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
在病例討論時,楊世明率先提出,先試用中醫手法閉合復位,如果復位良好,病人就無需手術;如果手法復位失敗,再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這樣可以給病人一次非手術的機會。
在與患者詳細溝通后,楊世明帶領幾位醫生默契配合,經過數分鐘的拔伸、牽抖、端提后,再拍片檢查,發現骨折復位很好,隨用夾板固定后返回病房,病人從而避免了手術的痛苦。
經過幾天的觀察,病人恢復不錯。出院時,家屬發現送給楊老師的紅包被當做住院費交到了住院處。此時,病人和家屬均出現熱淚盈眶。
喝上一口工夫茶,看著兒子及徒弟們為病人正骨、敷藥,楊世明面露喜色。然而,喜悅之余仍有焦慮。他坦言,楊氏正骨手法要求熟練、穩準,學習過程比較辛苦,加之現在醫療趨利的原因,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
好在兒子楊雷接過了傳承這一擔子,成為該療法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在瀘州醫學院骨傷專業畢業后,毅然放棄了在三級醫院工作的機會,回家將診所擴建為醫院,將現代技術植入到楊氏正骨里面來,讓傳統技藝不斷優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米家梁楊氏中醫正骨療法”于2022年6月成為江油市非遺項目;2023年8月成功成為綿陽市市級非遺項目,楊雷也成為綿陽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畢竟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我不愿意讓它到了我這一代就失傳了。”談及傳承問題,楊雷信心滿滿。他表示一定守護好這份祖業,讓更多人認識和感受到傳統、經典、特色的中醫正骨療法,譜寫出自己在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大舞臺中最美妙的樂章。(文圖/王嬌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